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历史地情 >> 无锡人文 >> 无锡特产

汉代延续至今的“北漍月饼

时间:2014-09-10 08:17      浏览次数:       来源: 江南晚报       字号:[ ]

老字号“沈同泰”的每只月饼必须称重,含水时2.2两,烤熟后2两

 

  在江阴顾山北漍一带,百姓在中秋节喜欢吃当地传承人制作的传统烧饼改良的土月饼,周元瑞是北漍老字号“沈同泰”的嫡系传人。做了近半个世纪的面饼的周元瑞大胆创新,在中秋节前制作的土月饼,就对烧饼的形态和馅料进行了改良,深受当地及其周边张家港等地居民青睐。昨天,记者沿着北漍老街弯弯曲曲的深巷,找到了非遗传承人周元瑞,他正在与员工一起制作“北漍月饼”。

  熬制豆沙土法上马
  表面上看,非遗传承人周元瑞制作土月饼与平常的没有特别的差异,但工艺实在讲究。现场一名师傅正在熬制豆沙,选购的是东北产的大红袍红豆,须用纯净水浸泡一天一夜。还要用农家砌的土炉,将红豆放进大铁锅内熬制豆沙泥,加入一定比例的冰糖、食用油,只见师傅每隔几分钟就用大铁铲不停地兜底搅动,另一师傅坐在炉前不断地添加木材。周元瑞说,这个一点马虎不得,如果采用高压锅压制半小时速成,那个口感完全不同。而采用土炉、木材烧火,保持了豆沙的原味和香味,用铁锅、铁铲增加了红豆沙的矿物质元素,提升了红豆的营养。据介绍,一锅红豆沙从浸泡到成品要2天1夜,所以,周元瑞无论是制作烧饼还是改良后的土月饼,为了保证质量是严格控制数量的,采访期间,不停有电话联系周元瑞,要几大箱几大箱的豆沙月饼,周元瑞只能不停地跟对方说抱歉,因为来不及生产。

  这里的面饼汉代就有
  顾山的文史研究者查阅资料后发现,当地的面饼在汉代就有。汉代的当地人待夏忙结束,新麦面粉出来,用新麦面粉包豆沙馅做成“小麦饼”;在秋忙结束,将新糯米磨成粉包上猪油蜜糖,制作成“猪油心饼”。此两种习俗饮食传说产生在南朝梁代,当时的昭明太子萧统在顾山帮助开三渠引水时,老百姓曾用此饼招待过他,昭明太子食后称好吃,从此此饼成了顾山北漍的面饼,两千年传承,作点心礼品馈赠招待亲友。
  顾山北漍面饼,以白面粉为主要原料,其中饼馅是以白糖、猪板油、荠菜、豆沙为主,周元瑞根据当地及周边百姓的新需求,生产出百果、椒盐等小月饼,用吊炉、底炉同时加热,并以吊炉的热量将饼烘熟,出炉的土月饼外形饱满,色泽金黄,酥层清晰,吃口油而不腻,甜而不粘,清香可口,是小吃中的佳品,北漍“沈同泰”是闻名东乡的老字号,周元瑞是其传承人。北漍面饼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周元瑞的“源顺”牌,一年要销售几十万只改制的月饼。

  传统包装几百年没变
  说到周元瑞制作的土月饼,不得不说其特别的包装,油纸铺底,竹篾编篓,上面方形的红纸是压邪的,少了这张红纸,礼物就变得没诚意了一样。可惜,做烧饼的老板告诉我,编这个竹篓子的老伯伯已经很老了,他编不动了以后,就没人再编了。他呼吁:“这也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尽快保护!”
  据介绍,周元瑞生产的每只月饼必须称重,含水时2.2两,烤熟后2两,用手一只一只捏起来的土月饼,生产耗时费力,看了有点累,但老周却认为这不算什么,应该做到的。

  (宋超)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