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忆旧
时间:2013-03-18 14:22 浏览次数: 来源: 无锡新周刊 字号:[ 大 中 小 ]
五月初五是端阳。提起端阳节,我们还能想到多少、听过多少、见过多少?粽子、“咸圆子”、菖蒲艾叶、吃“昼饭”、大黄鱼、大白鹅、雄黄酒、白娘子现原形、香袋、“五毒”肚兜、龙船……端午节的旧俗,如今在文化遗产之列。端阳就要到了,让我们来听听老无锡讲的故事。
农历旧俗中,一年内有好几个节日,依次为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七月半)、中秋、重阳、冬至、春节。由于地域不同,各地风俗也不同,如清明和中元,苏北很重视,苏南则要简单得多。端午、中秋和春节,是三个大节。旧时无锡是江南的大县,端午节是非常热闹的,俗称“端阳节”。
由于端阳是春节后第一个重大节日,过去的商家在这天会与客户结账,不过没有过年结帐那样较真,有赊账的客户能收则收,不能收也只是提醒赊账客户一下而已。
在端阳节到来前,年轻的妈妈要开始为孩子赶制虎头小鞋,还要做绣有五毒(蛇、蜈蚣、壁虎、蜘蛛、蟾蜍)图案的兜肚,到端阳那天让孩子穿在身上辟邪。没有结婚的姑娘则用各色丝线做形式不同的小香袋串在一起送给弟、妹佩戴。端午节前两三天,家庭主妇就开始忙碌,要淘糯米、浸粽箬、浸赤豆、剥新豆瓣,然后裹粽子、煮粽子。煮粽子时还要放咸蛋同煮,因为端阳节家家户户要吃“咸圆子”和粽子。裹粽子不是每个妇女都能裹的,高手包的粽子,不论小脚粽还是三角粽,用粽箬少、煮好后结实不易变质,只只整齐好看。要是裹得不好,一碰便散,一煮便成“懒婆粽”,容易馊掉。
端阳节通常在公历的五六月间,这时候无锡地区正好进入雨季,是蚊蝇孳生和细菌繁殖的季节。古人相传而来的习俗是,到了这一天,家家户户门前都要挂上一串由艾叶、菖蒲、蓬蒿和大蒜头扎成的物什,这些植物都含有芳香和辛辣气味,是杀菌消毒的中草药。由于端阳过后就要进入盛夏,这时大家还要点起由除虫菊制成的土制蚊香,达到灭蚊的效果。而由大黄、雄黄、黄莲合成的“三黄汤”,就是防止夏季肠胃病的良方,适量给儿童服用,可以清理肠胃,防止得病。
端阳的“昼饭”,是家家户户极为隆重的一顿中饭。因为端阳是“人节”,不需要祭祖上供,所以吃得极为轻松。初夏上市的新仔鹅是过端午的大菜。这天的猪肉也不是通常的红烧,而是做“白切肉”,蘸着葱椒酱油吃,风味独特。大虾炒红苋菜是孩子的最爱,白米饭浇上红汤特别诱人。这时也正是黄鱼汛期,从前黄鱼是非常廉价普通的,餐桌上一味糖醋黄鱼或是红烧黄鱼,几乎是家家户户端午节的必备。记得1972年的端阳节里,菜场上满是大黄鱼,每斤售价仅为两角八分,也就是这年滥捕之后,从此大黄鱼在市场上近乎绝迹,形成了现在每斤近千元的天价。
那时,在吃端阳昼饭前,孩子们的额头上要用桃叶蘸着雄黄酒写一个“王”字,也是压邪保佑孩子的意思。大人们则要喝一口雄黄酒,餐桌上都少不了一味通称“蜜霖近”的甜汁(近似米酒而甜),妇女、孩子都喜欢喝上几口。
解放前,一般职工是没有休息天的,但在端阳这一天,吃过端阳昼饭后可按例放假半天,各戏院不论是哪个剧种,都要上演“白蛇传”。因为戏中有端阳节许仙用雄黄酒强灌白娘娘,迫使白娘娘现原形的情节,所以都在这天应应景以吸引观众。抗战前,当年无锡的“中南大戏院”在上演“白蛇传”时还用真蛇上台来招徕看客呢!
端阳节最传统、最受人欢迎的重大活动当属“龙舟竞渡”,当年无锡人看龙船的热闹场面,用“倾城而出、万人空巷”来形容也不为过。
无锡端阳节前后的龙舟竞渡为无锡地区的一大盛事。无锡西南紧邻太湖,京杭大运河又流经市区,北塘黄埠墩、蓉湖、南门羊腰湾等地都有宽阔的水域,具备了弄潮儿大显身手的条件。乾隆南巡时,南门羊腰湾船厂邵姓的祖辈特地精心打造一只龙舟,龙头、龙尾全用香樟木雕刻,整条船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建造技艺精巧,具有独特的风格。这条船从诞生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的150年间,由于养护得好,保存完整,成为无锡参加龙舟竞渡次数最多的一条船。
图为参加1937年无锡最后一次端午赛龙舟的羊腰湾龙船——延圣殿“绿龙”。(图片提供:羊腰湾造船业后人邵福祥)
1915年的“绿龙”,同一艘龙船,相隔22年,装饰有所不同。
龙舟竞渡共分二类,一种是一般特制的狭长竞赛船,船头有一木制的龙头,船梢则翘立一条象征的龙尾。船的两侧各有十名左右的水手操桨划船,船橹为“关刀”形,有专人掌舵,船梢一顶红罗伞,伞下有一面大鼓,几名鼓手、锣手,竞渡时,由锣鼓指挥水手操作。有些人特地买了些活鸭放在水面,让水手作为彩头捉取,几十条龙舟在水面上似箭一样冲刺,溅起水花在日光下分外晶莹,场面极为壮观。两岸观看的人更是欢声雷动。
龙舟竞渡一般是自农历五月初一便要开始,最长的一年为清同治十二年(1873),竟长达十余天。解放后,无锡也举行过几次竞渡,“文革”开始后便消失了。但这是一种类似体育运动的赛龙舟,与无锡人在端阳当天所看到的龙船有所不同。
这种龙船属于无锡各神庙,全盛时代,无锡境内共有十三只半。这半只龙船系惠山张中丞庙所有,由于龙体的颜色呈现乌色,所以也叫“乌龙”,因这只龙船不常参加竞渡,所以称“半只”。无锡各神庙的龙船颜色各不相同,如南门“张元庵”的龙船为酱色,梨花庄“延圣殿”龙船为绿色,南门塘泾桥“镇江王南水仙庙”龙船的龙体呈乌金色,北塘“两汉王府殿”龙体呈白色,因府殿地处北塘米市,各粮行财大气粗,龙船的装潢最为讲究和华丽,无锡人称“小白龙”。各庙龙船的龙体独缺黄色,因为在封建王朝中黄色只限于皇帝使用,各神庙的庙主是不敢僭越的。
无锡东岳大帝庙(圣帝殿)因只有一个端坐在神龛中的泥塑大老爷,因此就不需拥有龙船了,那为什么无锡有十三只半龙船呢?说来也非常有趣,因为有的神庙还有“分部”,如延圣殿在无锡城内就有两个分庙。这些在分庙里供奉的“老爷”,统称为“三老爷”。
这些龙船平常都沉在神庙附近的河浜内,因此旧无锡城内的“龙船浜”多达九处,每年临近端阳时,人们便将龙船从浜内捞起,进行整修,到端阳节前便将龙船装饰一新。龙船自上至下共分七层,装饰材料都用锦绣绸缎。一只只龙船都装饰得龙飞凤舞、旗伞熠炽,光彩夺目。
龙舟的第二层是龙舟平面,船头装有彩绘的龙头,口含夜明珠,龙须都坠入水面,左右弯曲高耸的龙髭,系由纯锡制成。龙船中舱各坐身穿号衣的七名水手,手持木桨,龙舟前进的动力全靠划桨而行。后艄的船橹系一把大关刀(所谓的关公青龙偃月刀),船头舱面上陈列站龙舟主的“头衔牌”,以及刀枪剑戟各式兵器,船左舷高悬二十四节蜈蚣旗,右边则是一面特大三角形帅纛旗。
底舱正中则是端坐着各庙的主人“三老爷”。无锡各神庙除一位终年端坐在大殿的金身大老爷外,都配备有二老爷、三老爷,甚至是四老爷、五老爷,这些老爷都各有分工。如大老爷坐堂专职日常事务,二老爷专司朝贺上司,因此各庙出会中的老爷都是二老爷。三老爷则是专门外出镇压疫鬼、邪神,坐龙船出行,是他的专项享受。
端阳节赛龙船以民国初期最盛,尤其民国四年(1915)为最。据资料称,那年共有十一条各色龙船参与,羊腰湾、黄埠墩水域最为热闹,凡龙船经过之处,莫不人头攒动。
嗣后,太湖开辟了风景区。端阳赛龙舟的活动范围不再局限于运河水面,而转向了太湖三山间的湖面上。
1937年的6月13日,是农历丁丑年的端阳节,那时日寇已陈兵华北,侵华战争一触即发,局势已极度严峻。在国难临头的形势下,无锡照样歌舞升平,就在这一天,无锡举行了历史上最后的赛龙船。
这一日风和日丽,是初夏难得的好天气,共有张元庵的紫酱龙、延圣殿的绿龙(上图)以及府殿的小白龙共三条盛装的龙船遨游在鼋头渚与三山间的太湖湖面上。当时无锡所有的游山船和画舫,全部被富商巨绅和外地游客所包,聚集在龙船周围,观看竞赛。
三条龙舟上参与比赛的水手,在万人瞩目下使出了浑身解数,随着龙舟吹鼓手演奏的“将军令”、“得胜令”、“朝天子”等曲牌,表演了“朝五”、“打招”、“衔划桨”等绝技,在几十支桨的划动下,水珠飞溅,在阳光照耀下宛如万颗珍珠,加上水手的表演,引得观众欢声雷动。当年我就随父亲坐在一条画舫上亲临其境,整整七十年过去了,那动人心魄的场面至今犹在眼前,毕生难忘。
事过不久,日本侵略者发动了侵华战争,在无锡沦陷前,由于缺乏交通工具,龙船浜的龙船船体,绝大部分作为逃难工具而散失了。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有人意欲在端阳节恢复赛龙舟,无奈因为龙船都已散失而没有办成,以致于有人发出了“难民已驾龙舟去,此地空余龙船浜”的慨叹。
1937年的端阳赛龙舟,是无锡历史上最盛大的一次,也是最后的一次。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