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历史地情 >> 无锡人文 >> 无锡风俗

八月半,走三桥

时间:2013-03-18 09:31      浏览次数:       来源: 无锡新周刊       字号:[ ]

 

  中秋节,老人们都叫它“八月半”。天上月圆,人间月半。八月半的月光是一年中最亮的,八月半的月亮是一年中最圆的,天上人间,此刻最团圆。吃糖芋头、赏桂花、供月亮、走三桥……旧时的习俗,今天仍有不少还在流传。 
   中国人过传统节日,比如春节,便叫过年,其它如过清明、过端阳、过冬至等,惟有中秋节,俗称直呼“过八月半”,雅称就叫“赏中秋”、“中秋佳节”,确实特别一些。一个“赏”字,一个“佳”字,说明中秋节是一个温馨而富有人情味的节日。
   “天上月圆,人间团圆”,一到中秋节,每个家庭、每个人都以最轻松、最愉快的情绪来欢度这个节日,哪怕远在万里之外的游子都会尽可能地回家,与家人团聚。 
    中秋节一般都在公历九月中下旬,节令刚好在“秋分”前后,这一时段无锡的气候是全年最好的,不冷不热、天高云淡,凉爽宜人。中秋又是各种水果上市的季节,市场上瓜、果、梨、枣、柿色彩斑斓,而农村里秋稻已熟,丰收在望。在离秋收有一个月的时候,中秋节的来到可谓恰到好处,可以让人们享受到轻松、舒适和家人团聚的乐趣。
   五十多年前的无锡,既是一个江南水乡,也是一个初步繁华的城市了,中秋节旧时的风俗比今天要热闹和有趣许多。

商家催帐探商机 
   首先是商家。按照旧例,到了中秋节这个大节的时候,商家是例行要向客户要帐的。但是考虑到春节前客户一定还要添置各种商品,为了这个商机,因此在收帐时只是象征性地向客户提一个醒,倒是乘机询问客户还要些什么货物,以便采购备货。所以在中秋节,各商家除了副食品店生意兴隆外,一般是比较清闲的,大家都把八月半这个大节看得非常重要。

外黄泥桥的糖芋头 
   秋季是新芋头大量上市的时候。“芋”与“余”谐音,吃芋头象征“有余”,因此芋头也有了吉庆的意义。八月半的糖芋头是讲究的,首先要挑选个头不大不小的芋艿,而且一定要买香梗芋,这种芋头煮好后既软又糯。
   那年头,中秋还没到,家家户户都买来芋头,先是去皮。去皮的方法很特别,是放在大口袋里往地上掼,掼得均匀,让每个芋头的皮都能脱开,然后倒出来来一个个刮净清洗。在放碱的时候,一定要适量,放多了有一股苦涩味,放少了烧好的芋头色泽会不好看,还不容易煮酥。糖芋头一定要用上等赤砂糖,起锅前放一些桂花,这才叫色、香、味俱全。这里在啪啪地掼芋头,那里的桂花糖芋头香气已经在空中到处飘散,中秋节的气氛已经很浓了。
   由于生的芋头碰在皮肤上有的人会过敏发痒,所以有的人家为了省事,直接就去买现成的。无锡城里最有名的糖芋头店是在北门外的外黄坭桥,桥堍旁的这家小店做的糖芋头是名满无锡的。

“壁虱瓜子”最最香 
   中秋节最忙的是每家的家庭主妇,过中秋节全家要吃团圆夜饭,中午只是吃一顿简单的面条,主妇们不但要准备晚饭的菜,还要忙着炒各种中秋节消闲的食品。这时候,新登场的板栗、白果、南瓜子、香瓜子就派上用场了。
   经济条件稍差的人家,也会将夏天吃西瓜留下晒干的西瓜子炒起来当消闲食品。最有意思的是有一种颗粒很小的西瓜子,磕起来没有什么瓜子仁,但却特别香,人们谑称它作“壁虱瓜子”。现在生活好了,人们吃西瓜已经没有收集瓜子的习惯了。

胡公祠里桂花香 
   有主妇在家里操持,其他的人趁着闲就可以到效外去游玩,多数人的目的地当然是惠山。八月中秋桂花香,惠山祠堂群中的“胡文昭公祠”里的桂花最负盛名。在二泉边喝一壶二泉泡的茶,吃吃四角菱,闻闻桂花香,那才叫心旷神怡!
   不管是哪里的桂花,这个时候,大人小孩会采来桂花包在手帕里带回家,拿糖渍了,烧糖芋头的时候放一点,既是节令的情趣,也点缀了时新的美味。糖桂花能放很长时间,要是做酒酿圆子,也放上一点,香气特别清新。

八月半夜饭吃得早 
   相对于七月半的“鬼节”,中秋节就是“人节”了,所以过中秋节的晚饭,死去的祖宗是没有份的,不用祝飨上供,因此八月半夜饭的时间是比较早的。
   八月半夜饭,桌上的应时菜肴除了栗子鸡、清蒸新硕鸭外,蟹也登场了。这里的蟹虽不及深秋时的大闸蟹大而肥,但是一碗“酱炒蟹”上桌,也会让大家赶早尝个鲜。酱炒蟹无锡人又叫“面拖蟹”,活蟹洗净后斩成两半,立即蘸上面粉,在油里走一下,烧的时候放少许甜面酱,所以叫酱炒蟹。

素月饼和三角旗 
   吃罢中秋团圆夜饭,家里每个人都各自寻找乐趣了。那时候没有电视,老年妇女在庭院里早早地摆好了香斗、供品开始“斋月”了。供品里除嫩菱、鲜藕外,月饼得是素的,因为据说嫦娥是吃素的。幼小的儿童眼中盯着的东西是香斗边一尺多大的三角纸旗,待斋月完毕,便一拥而上抢纸旗,插在背后当作京剧中武将铠甲上的靠旗,晃来晃去当一回“英雄”过把瘾。今天虽说烧香斗的习俗还在,但那种三角旗已经看不到了。

苏式、广式和热炉月饼 
   月饼是中秋节的重要食品。五六十年前无锡市场上供应的月饼绝大多数是重糖、重油的苏式月饼。这种月饼如果保存得好,到春节时还能放在祖宗像前上供呢。
   中秋节前后,无锡有名的徐嘉和、三阳等茶食店都在店前支起了炉子,现做现卖葱油小月饼、一口酥等,这种应时小点心的确好吃。曾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新新食品商店临街卖葱油小月饼,几个外国人好奇地也排了队买了几个,冒失地一口吃一只,结果烫得呲牙咧嘴,但又不得不称赞好吃。
   而广式月饼,当年在无锡仅有开设在崇安寺公园路上的“上海食品公司”自产自销。刚开始无锡人还吃不惯又甜又咸的这些“金腿”、“百果”中的小块猪油馅,只有“莲蓉”和“豆沙”还比较受人欢迎,不像现在广式月饼大行其道了。

公花园里走三桥 
   中秋夜的活动,要么是去看戏,这天各剧场贴出了应时戏“唐明皇游月宫”和“嫦娥奔月”。而更多的人,会出门“走三桥”。
   “走三桥”是江南水乡旧俗,无锡也是如此。由于城内外河流纵横,大小桥横亘河上,中秋夜酒足饭饱后,三、五家人户外步月,凭栏欣赏月色和河中月影,确有一番不同的情趣。走了三桥,不但赏了月,也帮助消化,防止积食。
   当年中秋夜“走三桥”的最佳选择,是在城中公花园。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无锡是沦陷区,平常夜公园是没人去的,但那天公园内的“无锡大戏院”晚上有一场夜场电影,因此公花园才有人去。那天,住在附近盛巷内的我和二姐带着六岁的大侄女,在吃好八月半夜饭后,便信步走进公园内,先走过大河池(现都称之为白水荡)边的“涵碧桥”,经“池上草堂”边的小石桥,再走过“同庚厅”后的小石桥,刚巧符合“三桥”之数。

天上月、水中月 
   走完三桥,我们凭倚着公园长廊,看东方皓月冉冉升起,从暗红色到亮红色,逐渐化成皎洁的银白色。月亮渐升渐高,与水中柳树的婆娑倒影相映成趣,加上池上草堂那里飘来的桂花香,不身临其境,是无法体验到那种诗意画意的。到了九点半,电影散场,我们也就回去了,而这公园赏月的一幕,至今历历在目。
   赏月当然是要仰看天上的月亮,但少了水中的映月,便会少些趣味。因此,当年无锡城内赏月的好去处,还有小河上、大河上(今崇宁路)、学前街“文庙”前,这里河面平静、清澈,两岸古树参天,环境幽静古朴,可以动人魂魄!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今天的明月仍是当年的明月,可是夜空已不如当年清澈透明,可见皎洁、明亮的月光,也需要人们的保护。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