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历史地情 >> 无锡人文 >> 无锡风俗

冬至团子·猫捉老虫·大肉面

时间:2013-03-18 09:28      浏览次数:       来源: 无锡市档案史志馆       字号:[ ]

 

  冬至到了,“连冬起九”。冬至早上,我们应该暂时换一下吃惯的早餐,不吃面、不吃糕、不吃馒头和油条——来一碗团子。

1959年新生路口的满园春点心店


 

“冬至大如年” 
   传统的节日,都是以农历计算的,与公历对照,多数节日年年日期不同,如春节、元宵、中秋等,而清明和冬至两个大节,却基本上是固定在4月5日和12月22日左右。巧的是,这两个节日都是要祭祖的。清明节上坟大家都知道,冬至上坟就只有少数地方有了。旧时无锡人没有这个习俗,可上海却有。在无锡,在冬至夜饭前“祝祝飨”就算是祭过祖了。而冬至夜饭,其隆重程度,只比除夕略差一点,叫作“冬至大如年”。
   所谓“冬至夜”,不是指的冬至当天夜晚,而是指的冬至前一天的夜晚。这天的黑夜是一年中最长的,因此人们对“冬至夜饭”非常重视。

“有么冬至夜,呒不冻一夜” 
   冬至别无多话,只有“冬至夜饭”。家家户户到了这时都要先“祝飨”,让老祖宗“吃夜饭”,然后团聚一堂,吃冬至夜饭。旧时无锡的冬至夜饭,餐桌上已有咸肉、咸鱼,还有一道菜是必备的,那就是“冬至萝卜”。小户人家,冬至夜饭一吃就算过完冬至夜了,而大户人家,还有“三日冬至四日年”之说,说明过冬至的规格只比过年低一点。
   冬至是这样的隆重,以至于过去的穷人过不起节,所以无锡俗话说“有么冬至夜,呒不冻一夜”,说明贫富的差距。后来,大家也拿这句话开玩笑,打趣光棍汉时就说“有么冬至夜,呒不冻一夜”,打趣他们只好在冷被窝里冻一宵了。

“外国冬至” 
   数九寒天从冬至开始,叫作“连冬起九”,直到九九八十一天结束。无锡人都知道,“干净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干净年”,冬至那天晴天,过年就要下雨,冬至要是有雨,过年则会天晴,往往屡试不爽,十分神奇。所以冬至这天,小孩子总巴望着能下点雨,好在过年时痛痛快快地出门玩。
   过了冬至,隔了两三天就是西方人的重大节日“圣诞节”——12月25日,前一夜24日则是“平安夜”,离冬至只两天,旧时无锡人过洋节的毕竟少数,不像今天的年轻人喜欢过洋节,看到教堂里这么热闹,觉得这是外国人在过他们的冬至,于是叫做“外国冬至”。

冬至包团子,各种馅芯各有形状。


 

1959年中山路的大方糕团合作店。

 

1959年中山路的又一村汤团合作店。

 

1959年东大街的文记素面饭馆。

 

“连冬起九”吃团子 
   吃完冬至夜饭,按理说该休息了,实际上家家的主妇反而忙开了——包团子。因为吃完冬至夜饭的次日清晨,必须吃团子。
   包团子先和粉,而团子馅芯则早就准备下了,有鲜肉、豆沙、芝麻等等。各家口味不同,还有菜猪油、葱油萝卜馅等等特色,为了区分各种馅芯,团子外观都有“记号”,比如:肉馅团子有个“多奶头”;菜猪油做扁的;萝卜馅做长的,反正只要自己认得就行。做完团子放在笼上蒸,刚出笼的最好吃,多数则留到明天早晨吃。一早起来,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团端在手上,在冬天是最温暖最耐饥的早点了。
“猫捉老虫”又一村 
   无锡旧时的糕团点很多,五六十年代,在中山路上有“又一村汤团合作店”和“大方糕团合作店”。“又一村糕团店”原来的老板叫陈三男,最早开在县前街,这家店以卖四色汤团为主。无锡人除了喜欢吃糕团,还喜欢吃面、馄饨等。
   这就要说到“猫吃老虫(鼠)”了,虽说这家店早已没有了,但“猫捉老虫”还留在记忆中。其实,“猫捉老虫”也是“又一村”合作店的一家,与专卖糕团的又一村不在一个地方,“猫捉老虫”在中山路书院弄口。
   那时候,“猫捉老虫”知名度之高,绝不亚于今天的“王兴记”、“穆桂英”,原来,这家店门口矗着一只灯箱,四周布满了猫捉老鼠的图案,到晚上灯光一亮,随着灯光的闪烁,猫跑来跑去就是捉不到老鼠,非常有趣。在那时候这样的噱头很是吸引人的注意,因此这家店声名显赫,以至于大家只知道“猫捉老虫”,而不说“又一村”。
   “猫捉老虫”的创始人叫葛大龙,他在抗战胜利后就在迎祥桥堍新宝成银楼摆夜面摊。由于他的面条都是自己亲自擀制的刀切细面,面汤油水又足,加上他自制的素鸡发得大,烧得入味,价廉物美,因此生意极好,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猫捉老虫”仍旧是座上常满。可是,到了文革时,因为“猫永远捉不到老虫”被上纲上线认为是“革命群众永远抓不到反动分子”,成了葛大龙的一项罪名,让他吃了不少的苦头。

“箩大加二、箩大加三” 
   说起吃面,有几桩事情非常有趣,不得不说。
   在崇安寺山门口有一家高顺兴面馆,他们的吃客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重体力劳动者和人力车夫。这些人到店里来都是吃一大碗阳春面,而且,一大碗还不够,还要“箩大加二、箩大加三”。这是说,一碗面里要加放两分钱或三分钱的面量。
   “高顺兴”对这些穷吃客不但不嫌弃而且非常照顾,捞面师傅用最大的“三海碗”,将刚入锅的断生面用面筷一卷捞入碗内,面上再加一筷面,外加浇上一勺肉汁。由于是断生面,吃客吃到一半,要求师傅加勺汤,用筷一拌又是满满一碗。这些人力车夫为了感谢高顺兴,他们也会将刚从火车上下来的游客直接送到高顺兴吃面,作为回报。
   另外,素面也是面中特色,在旧时三皇街老城隍庙的戏台边,有一个素面摊,这里的素面,用香菇、扁尖、黄豆芽熬作汤料,汤清味鲜,碗面上一层小磨麻油喷香,还有好多黑芝麻。吃的时候,摊主还奉送一勺辣菜,价廉物美。解放初,老城隍庙拆除后,素面摊搬到东大街口开了一家素面店,店号“文记”,深受人们的欢迎。

“大肉面”选举 
   看过老舍《茶馆》的人,都知道这样一个场景:双方纠纷解决后,参与的人都能吃一碗“烂肉面”。当年无锡的茶馆,也有这种情景,还有比这更有趣的。
   1946年国民党举行“国大”代表竞选,实行伪民主,被人民讥为“伪国大”。当时,我二哥华耀麟是候选人之一。他把竞选点设在崇安寺寺后门下院内,凡是投他票的人,都可以得到一张就餐券,去“拱北楼”或“新万兴”吃一碗大肉面,其实就是“贿选”。
   当时无锡选区有7个国大代表名额,在选票开箱前,无锡“青年党”的顾葆常觉察形势不对,如果华耀麟当选而他落选,那么“青年党”就会在“国大”丧失一票,因此他请“青年党”党魁到蒋介石那里请示,蒋介石为了表面的假民主,打听得华耀麟只是个无党派的社会贤达,因此就授意暗箱操作。
   于是,华耀麟被召到镇江,有人动员他退出,只要他同意退出,就让他选江苏省内一县当个县长,可华耀麟不要当官,于是条件改为“十根大条”,名义上算是补偿他的竞选费用。
   华耀麟拿到这一百两黄金,远远超过那些“大肉面”的钱,心满意足地退出了“国大代表”的选举。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