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历史地情 >> 无锡人文 >> 无锡老字号

穆桂英:将糕团和船点变成文化

时间:2012-10-15 08:09      浏览次数:       来源: 江南晚报       字号:[ ]

 

  有外地朋友来,带着去“穆桂英”品尝正宗苏式糕团和太湖船点,是很多无锡人的必选项。一家老街上的平民点心店,如今开出了多家分店,在全国开辟了多个原料基地,连海外的华人都慕名邀请其去开分店。

  听老师傅讲故事:举办美食节,南长街堵车

  1946年,南长街上丝厂林立,商贩众多。东亭人倪银根夫妇向亲友借了5斗米钱,在黄泥桥堍开起了一家小吃店,主营鸡子大饼、汤团、玉兰饼等点心,店名为倪氏桂花小吃店,这就是“穆桂英”的前身。今年68岁的倪伯荣是倪银根之子,特一级面点师,多次到国外参加文化交流,接待过邓小平、胡耀邦、李鹏等中央首长以及西哈努克亲王、希思首相等外国友人,他所执掌的太湖船菜、船点堪称锡城一绝,他的一生与“穆桂英”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倪伯荣记忆中,“穆桂英”经历了多次更名。

  1952年,小吃店规模扩大,店员中妇女占90%以上,故取店号为“穆桂英”。

  1958年,“穆桂英”在南长街新砌7间平房,形成前店后工场的格局。倪伯荣小时候就住在南长街上,在“穆桂英”斜对门的位置。

  14岁就参加工作的他,常去“穆桂英”帮忙。当时的“穆桂英”为三开间门面,内有10多张八仙台,每桌能坐8个人,客流如织。

  如今的倪伯荣因为糖尿病,几乎不碰甜食,但“穆桂英”的两样东西让他无法忘怀。“最好吃的是桂花糖芋头,上午烧下午卖,炖了半天,连汤都腻笃笃的。”那时桂花糖芋头8分钱一碗,常被一抢而光;桂花元宵也特别好吃,是用自制水磨粉做的,十分滑爽。

  倪伯荣说,上世纪70年代,“穆桂英”就有美食节。美食节时,店里供应的品种比平时多,橱窗里有各式各样的馒头、糕点。光顾的人也特别多,“南长街比现在窄,街边停满了到‘穆桂英’购买美食市民的自行车,再加上数十人排队,一条老街常因此交通堵塞。”

  1996年,“穆桂英”进军南禅寺商城,更名为美食城,倪伯荣正式调到店里。四层楼的美食广场,规模比原来大了不少,人流量多了,生意也做大了。他在这里带出了许多学生,做的船点由中央电视台拍摄成片向海外播出。

  2010年,“穆桂英”再迁新址,并开始以穆桂英美食广场有限责任公司的形象出现,店里还常邀请倪伯荣去看看。“现在的软硬件都与以前不一样,工作条件比以前好,工作间、冷菜间又大又卫生,经营理念也与以前不同。”

  镇店之宝:苏式糕团和太湖船点

  近日,来自美国、智利、巴西等国的无锡荣氏家族后人到“穆桂英”品尝美食,这个被店员戏称为“联合国团”的成员,最爱点的就是太湖船点和苏式糕团。据了解,从无锡走出去的名门望族杨氏家族和唐氏家族的后人,回家乡后也喜欢到“穆桂英”吃点心。

  从清明青团到端午粽子,从重阳糕到冬至团子,“穆桂英”一年四季都有自己的特色糕团,门口也总能见到排队长龙。“穆桂英”的四色汤团香甜糯软,花色糕团松甜肥软、桂花芋艿烂酥鲜洁,在老百姓中有着极高的声誉。美味的背后,则有大批一流大师把关,比如苏式糕团传人特级大师虞冬海、孙吉祥等。

  “穆桂英”的太湖船点,在2007年成功申报为无锡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据了解,太湖船点是一种明清时代流行于游船上的点心技艺:王公贵族泛舟太湖时,厨师在船上即兴捏制出各种造型的点心,有花卉蔬果,也有飞鸟虫鱼,其更多的是一种艺术性的表演。“穆桂英”的太湖船点由倪伯荣坐镇主理,选用无锡特白粳、香粳糯、血糯等晒干磨成白细粉,加上鱼肉馅、莲蓉馅等。船点中还有鱼肉馄饨、虾仁烧卖、人参龙眼糕、荷叶八宝饭,是国内外游客畅游太湖时的特供宴席名点。

  掌门人话发展:做好产品前、后端的品牌延伸

  “穆桂英”从当年的一家小吃店发展到如今的公司化规模经营,靠的是一种开放的心态。坚守老字号的阵地,却不故步自封。“穆桂英”有着自己的“十二五”规划:做好产品前、后端的品牌延伸。

  “从贵阳下车后,还要坐7个小时的汽车才能到昭通的猪肉火腿基地。当地的风景特别美,没有工业,当然也就没有污染,烧出来的肉汤,滋膏能把嘴唇粘住,完全就是小时候的味道。”“穆桂英”老总惠淑君说起原料采集基地就眉飞色舞。苏北高宝湖的淡水产品基地、浙江北天目湖家禽基地、云南昭通猪肉火腿基地……到今年夏天,甘南自治州的牛羊基地也将最终完成签约。九大产品原料基地,让“穆桂英”将质量关从餐桌把到田头,这就是“穆桂英”前端品牌延伸。

  “穆桂英”另一个发展方向就是向后做好品牌的延伸。旗下的咸亨酒店将实行业态转换,变身为基地产品的销售点,出售喝泉水吃虫子的原生态草鸡、来自云南的五色大米、野生菌、辣椒等农副产品。同时,南禅寺商城旁近千平方米的两层小楼,将开出素斋馆,经营素包、素面等。如今,“穆桂英”在梅村等地有了自己的分店。最近,还有人邀请他们把店开到澳大利亚华人聚集的墨尔本去。


  (晚报记者黄孝萍/文陈大春/摄)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