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历史地情 >> 无锡人文 >> 无锡古镇名街

惠山古镇历史文化街区

时间:2012-10-15 12:42      浏览次数:       来源: 网络转载       字号:[ ]

   惠山古镇历史文化街区地处无锡市西、锡山与惠山的东北坡麓,京杭大运河紧靠其北流经。它以地理位置独特、自然环境优美、古祠堂群密集分布为特色,是无锡老街坊风貌保存完好的唯一街区。惠山古镇有着江南古镇特有的水旱街坊空间格局,密集穿插的祠堂群融于水旱街中,街尽头是锡惠二山,使得古镇的水旱街坊独具风韵。然而,曾被誉为惠山“黄金水道”的惠山浜现不仅基本丧失了水运交通功能,水质污染也较严重;水旱街坊的旅游功能和特色没有得到发挥,缺乏规划和统一管理,面貌杂乱。对此,规划提出了以“水”作为惠山古镇旅游策划主线的思路,通过水展现出无锡城市的文化精髓,体现天地人和谐共生的至善境界。

  规划将“水”作为惠山古镇旅游形象及产品策划的线索,通过对区域水旅游资源的挖掘整理,塑造水的各种形象,赋予水真正的活力,体现出水的连续性和多样性。规划的产品线索为“惠山泉源——水乡巷道——运河埠头”,即将水的内涵分别体现在古镇的三大功能区中:山水寻根游览区中的“二泉”;水乡民俗风情区中的惠山浜和水乡景观;工商文明体验区中的大运河景观。规划提出以“惠山浜”作为贯穿三大区域的产品发展轴线,并体现整个惠山古镇的旅游产品精华。这条水路的设计和产品策划是整个项目的灵魂之所在,能够为游客提供从古至今、从山野到都市的各种不同体验。

  2007年12月,惠山古镇启动区保护修复工程正式启动,通过对龙头河(惠山浜从宝善桥至浜底龙头下的部分河道)、烧香浜的水域整治,改善河水水质,修建古韵古色的亲水步道,重现河道两旁景观,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景致,一条以龙头河为轴线的充满惠山旧貌古韵的特色风光旅游带已于2008年建成迎客,在古镇中形成了一幅美妙的“古河历史沧桑岁月图”。

  惠山古镇以牌坊、祠堂众多而著称,祠堂是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惠山祠堂群因为数量众多、建筑精妙而被授予国家级文保单位,堪称中国祠堂建筑的博物馆。祠堂群是惠山古镇的核心资源和特色所在,是惠山古镇旅游开发的关键。但是祠堂建筑群的旅游开发是旅游领域的新事物,国内外的案例相当少见,如何处理好祠堂建筑群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并为其设计贴切的旅游产品是规划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规划运用国内外先进的规划理念,提出了惠山祠堂群旅游项目策与产品设计的原则:展现原真的祠堂文化,按照保护级别设定不同的利用方式,对祠堂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利用。规划将惠山祠堂群区域的空间布局划分为五大部分:祠堂文化体验区、“惠山博物馆聚落”、“惠山艺术街区”、“老惠山、新体验”区、水街风情文化休闲区,以全面展现古镇的历史文化、艺术传统、民俗风貌和水乡风情。规划提出的特色产品包括:惠山祠园观光、祠堂文化研究所及展览馆、中华百家姓氏园、惠山古镇博物馆、名人博物馆、私人收藏博物馆、遗址博物馆、地方手工艺人作坊、当代艺术家工作室、艺术品交易市场、主题茶吧、文艺书店、主题餐厅等,通过开发各种形式的旅游产品给祠堂老文物注入现代生活新活力。

  在已开展的惠山古镇的保护修复工程中,惠山祠堂群的保护开发是重中之重,目前已修复了李鹤章祠等12处重点祠堂,通过恢复祠堂原貌,并注入相应的旅游及展示功能,已成为古街的新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其中李鹤彰祠和陶安祠将主要用于展示惠山古街的历史文化,惠山泥人等工艺将在此得到系统展现。

 

链接1:

惠山历史文化街区:惟惠山幽雅闲静

 

前 言

惠山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北倚锡、惠两山,南伴太湖,东临京杭大运河,街区面积30公顷,常住人口3600余人。据史料记载,商末泰伯定居梅里后,惠山脚下出现了血缘世系为主的村落和家族墓地。南朝始建惠山寺,锡民始在寺前建祠立庙,至元明惠山祠堂群逐渐兴起,无锡境内外宗族纷纷回到惠山,古街区日趋成熟兴旺,于清末民初达至鼎盛。

追溯千年,惠山历史文化街区因寺成祠,因祠街兴,至今保留着江南古街的历史风貌:街区文物古迹荟萃,国家、省、市级文保单位共18处,牌坊6座,历代著名文物26处,古树名木61株,以及新登记、新发现的石碑砖刻等文物36处。街内历史遗存众多,保存完好,街区传统民居密集,原住民达80%以上,并仍保留着传统的生活习俗,除夕夜去惠山寺撞钟祈福、一年一度的惠山庙会、惠山朝花节、香花会等传统民俗活动代代相传,充分体现了历史生活的延续性。街区集祠堂文化、名人文化、泉茶文化、民俗文化、园林文化于一体,被誉为无锡的“露天历史博物馆”,充分体现了历史文化内涵的丰富性。

惠山历史文化街区自2008年初启动保护性修复以来,始终遵循“全力求证、小心落笔;保护有据、发展合理;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的原则,启动以来,先后完成了整体风容貌保护工作、主要祠堂修复工作、文化内涵挖掘工作、基础设施完善工作,得到各级领导、专家和社会大众的一致认可,被评为“国家传统建筑文化保护示范工程”。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华建敏、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国家文物局长单霁翔、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原中宣部部长丁关根以及罗哲文、谢辰生、隈研吾等国内外专家学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旅游专家组等都先后视察惠山历史文化街区,并给予很高评价。

一、历史沿革

惠山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地处1995年12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的“无锡市历史文化保护区”内,占地面积30公顷。

据考证,新时器时代晚期锡山、惠山山麓已是无锡原始先民们聚居之地。商末泰伯定居梅里后,惠山脚下出现了血缘世系为主的村落和家族墓地。1500年前,南朝480寺四之一的惠山寺建成,寺前开始出现祠堂。至元、明之间,惠山祠堂群业已形成规模。祠堂的发展伴随着各地宗族纷至沓来,惠山街区雏形显现并不断兴旺。明清时期,在惠山山麓、惠山浜两岸上下河塘以及横、直街两侧,形成祠堂建筑相连、居住人口密集、泥坊店铺林立的街区格局,惠山居民生养休憩,耕樵织读,形成了江南特色的街巷村落。明代无锡书画家浦长源“出郭楼台三四里,游人不得见山容”之句,就是惠山街区繁华鼎盛的最好见证。清代康、乾两帝先后南巡至此地七次,乾隆对惠山更是推崇备至,评价江南诸街区“惟惠山幽雅闲静”。

清末民初,随着无锡民族工商业的崛起,古街东北部的黄埠墩、三里桥一带成为全国闻名的“米市”、“布码头”,得益于京航古运河的交通之利,古街逐渐成为香火缭绕的交通要冲;频繁的商贸往来使惠山古街与西方工业文明渗透交融,催生出行业公所、会馆、钱庄等近代城市形态;街区集祠、寺、泉、园、河、桥等众多人文景观于一体,文化底蕴十分深厚。

1937年日寇侵华期间,于11月对惠山古街实施侵占掠夺,街区寺院胜迹、祠堂、民宅损失严重。解放以来,无锡市政府为了更好地保护这批珍贵文化遗产,严格控制这里的基本建设规模。从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生活条件出发,2008年启动惠山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修复,以恢复惠山古街及祠堂群的历史风貌,通过综合环境整治,使惠山古街成为生态宜居的历史文化街区。

二、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

千百年来,惠山历史文化街区因寺成祠,因祠街兴,融合自然山水与历史人文于一体,其巨大的历史文化价值主要表现在:

(一)无锡“申遗”的一张王牌。

惠山历史文化街区是无锡山水名城的缩影,是无锡保存最完整、文化内容最丰富、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交融一体的历史街区,目前无锡惠山祠堂群已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待选范畴。在国内,以祠堂文化为核心的文化遗产独特性与唯一性,将会成为未来无锡在传统文化上可以面对世界的一张“王牌”,真正成为一座无锡人引以为傲的“露天历史博物馆”。

(二)中国吴文化的集中展示区。

①祠堂文化:无锡惠山古代祠堂群以其浓缩的中国祠堂谱牒、堂号文化在国内独树一帜并引起关注。在不足0.3平方公里范围内,拥有和分布着118处唐宋至明清的祠堂建筑和祠堂花园,分别有庙祠、宗祠、先贤祠、忠孝祠、专祠等11大类、22种共80多个姓氏的庙祠,为中华祠堂文化的“活化石”,体现了忠孝节义的儒教文化价值观,对中华谱牒学及祠堂文化研究起着重要作用,是国内乃至世界独有的文化现象。尤其在坚持把握正史、方志的同时,在涉及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现代学科的研究方面,可以弥补历史资料的不足。更为重要的是,祠堂为“寻根认祖”提供依据,对联系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华裔归祖认宗,促进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意义非凡。

②园林文化:惠山古街的祠堂园林有别于苏州园林,多为休闲之用,并非常住之所;惠山古街的园林巧用天然环境,达到人与自然融洽成景,以真山真水造园,自成一派。街区内寄畅园、惠山园、黄园、留耕草堂峰叠峦秀,翠拔蓝天。锡山龙光塔借景于祠堂园林内,园因山得名,山为园增色。尤其园内亭台倚山,楼阁临水,泉水淙淙,古木参天,峰回路转。全园环境清幽,景色秀丽,被誉为无锡的“天然博物馆”,成为中外游客来锡旅游的首选地。

③泉茶文化:惠麓一带林茂石壑、泉水丰富,素有九龙十三泉之称,其中以二泉最负盛名,其生于石骨,源自山中,四季灵浆满池,为历代名家公认。国内自称天下第一泉众多,但唐代茶圣陆羽品宜茗者,评惠泉第二,“天下第二泉”因此而得名。次者,实为国内第一也。李绅也将二泉泉水誉为“人间灵液”。1200年来,二泉使文人雅集、天子折腰,大文学家苏轼多次带好茶来惠山品泉,并留下歌颂二泉的千古名句“独揽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征明所画《惠山茶会图》,形象地描绘出文人雅士云集惠山集会品茗的情景。清代康熙、乾隆每至惠山,必到二泉品茗,并为二泉吟诗题字。由此可见,惠山天下第二泉,自古就是中国赏泉品茗文化的中心。

④名人文化:无锡惠山自古为江南著名游览胜地,文人墨客纷至沓来,自南北朝至唐宋元明清,激赏惠山钟灵毓秀、地杰人灵的诗词书画成为厚积千年的历史珍藏。品读这些作品,仿佛在和李绅、皮日休、苏轼、杨万里、赵孟頫、倪云林、文征明、海瑞等众多文人畅叙神谈,还能与康熙、乾隆品茶论禅。上世纪40年代,著名民间音乐家阿炳在惠山创作了二胡曲《二泉映月》,如今已成为世界名曲。当年二泉以水驰名全国,而今结合乐曲名传世界,实乃名泉妙曲,相得益彰。

⑤祠丁及泥人文化:古代祠堂不住人,全靠祠丁看护,祠丁一般家境贫寒,看到惠山泥土粘性强,闲暇之余便捏泥人出售以补贴家用,久而久之形成泥人文化。文献记载,宋代开始惠山就有泥人,于明清时达至鼎盛。惠山泥人也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近年来,多位国家级著名泥塑大师还应邀出访美国、日本等国进行表演交流,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而经过世代繁衍及演变,目前祠丁虽为数极少,但已成为惠山历史和祠堂布局、祠堂文化的活字典。

三、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现状

惠山历史文化街区傍山而存,临水而建。古街以惠山浜、龙头河为水轴全长980米,两侧延伸出两条旱轴分别为惠山横、直街及宝善街。惠山直街长420米,惠山横街长150米,两街相垂直并成为古街的主要通道,宝善街全长630米,成为古街内最长的旱路。平行于直街的龙头河两侧,延伸出上、下河塘片区。此外,古街内有高士里、进士里、长寿弄等11条长巷交错其中,并由7座古桥贯通水陆,与主干道相互衬托,形成了惠山街区深巷幽弄、桥梁纵横的空间肌理格局。

从整体来看,惠山街区的景观,自古以来由古运河与九龙山(即惠山)山脉山水交融而成,并与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交相辉映。山水景观空间以锡山龙光塔为重心,人文景观以惠山寺为核心,由水路惠山浜直至黄埠墩,通达古运河、北塘三里桥米市布码头;由陆路经直街直到西门五里村到城市中心。水陆两线组成了十分独特的江南山水空间景观序列,现基本保存。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惠山街区成为国内少见的紧靠市区而保存完好的古街。解放后,因祠堂建筑大多作为民居或被单位、驻军所用,有部分损坏,但大多保护良好,根据测绘,街区内保存完好的祠堂建筑27处,历史遗存建筑67处。它至今保留着原生态风貌以及代代传承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人情:(1)惠山居民因此地独特的空间历史格局,而形成了前街后宅、前店后坊的社会自然形态。街区鳞次栉比的民居,多为单层或双层建筑,前厅后院,中间有天井,由于沿街而建,均成前街后宅格局。得历史传承,街区内林立的店铺也为前店后坊格局,风味小吃现做现卖以方便游客。街区居民和睦融洽,呈现出有别于喧闹城区的别种风情。(2)沿街依河的祠堂、宗庙、泥坊、书院、民居多为江南传统建筑式样,体现了街区“古樟青砖黛瓦,小桥流水人家”的旧貌神韵。(3)其中,祠堂除平时供游人瞻观外,春秋季节成为族人祭祀先祖的主要场所;街区内书院、园林、行业公所等,自古至今都是文人雅士聚会议事,文化休闲的好去处。

四、品类丰富的历史遗存

惠山历史文化街区内拥有国家、省、市级文保单位共18处,牌坊10余座,历代著名文物26处,古树名木61株,以及新登记、新发现的石碑砖刻等文物36处。文物及遗址品类丰富,集寺、祠、塔、泉、山水园林等众多人文景观于一体,涵盖江南祠堂文化、园林文化、茶泉文化、名人文化、泥人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被誉为 “无锡露天历史博物馆”,充分体现了历史文化内涵的丰富性。

(1)全国文保单位:寄畅园、天下第二泉、惠山古镇祠堂群(华孝子祠、淮海昭忠祠、至德祠、尤文简公祠、钱武肃王祠、留耕草堂、顾可久祠、王武愍公祠、陆宣公祠、杨藕芳祠)

(2)省级文保单位:惠山寺石经幢、惠山寺庙园林、二泉书院、张中丞庙、金莲桥

(3)市级文保单位:黄埠墩、龙光塔、愚公谷旧址、忍草庵、听松石床、卧云石、竹炉山房石刻、碧山吟社旧址、华彦均墓、竹素园湖石

(4)新登记、新发现的文物

保护修复过程中,先后在古街民居和龙头河两侧的地下挖掘出众多被湮没半个多世纪的石碑、石刻和砖刻文物。诸如明代万历年间的“人杰地灵”牌坊石构件、宝善桥的水盘石、明代顾可久手书“西斋雨中、溪上避暑”刻石、清代乾隆皇帝御书“光霁祠”石碑、元代虞微山祠三块名人匾额、民国山货公所、耍货公所界石等共计36件。这些石碑、砖刻文物,为研究惠山古街历史、还原祠堂旧貌提供了珍贵依据。

五、风格独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惠山古街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且风格各异。国家(3)、省(2)、市级(13)非物质遗产保护项目共18个。这些“非遗”是千百年来,惠山居民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历史演变中,逐渐积淀流传至今。古代惠山祠丁搓捏泥人的工艺在惠山街巷内逐渐普及,最终就地掘泥、创造泥人的泥坊店铺遍布古街,惠山泥人也因此成为锡城的“文化名片”;与泥人同负盛名的便是锡绣和竹刻。古时惠山居民中许多老妇、少女喜爱刺绣,这种习俗延续至今,工艺质量突飞猛进,“一丝一缕,针织华彩”形成了锡绣的特色。其中,国家级工艺大师赵红育的精品锡绣行销海外,并得到温家宝总理的称赞;品一口惠泉茗茶,听一曲“二泉映月”,民间音乐家阿炳饱尝辛酸、直面坎坷的深邃意境悄然若现;惠山庙会再现了吴地民众供奉庙神、交流商品的热闹非凡。此外,与古街历史文化直接有关的惠山小热昏说唱、九连环、手捏面人等非遗项目代有传人、代出新品,成为惠山民俗文化的重要内涵。

值得一提的是起源于惠山的庙会文化,在江南地区独树一帜,保护之上贵有传承。每年清明前后,惠山街巷内满目幡旗、人流涌动,居民们舞狮子调龙灯,场面热闹壮观。惠山庙会的规模、形式、场次更胜以往,成为无锡吴文化节的重头戏和观景购物的优选地。

六、惠山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修复---前后十年,精益求精

1995年,惠山古街被江苏省列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1998年起市园林局与北塘区组成专门队伍,对惠山古街进行调研测绘。2001年无锡市对惠山古街保护修复进行先期规划论证,2002年无锡市政府成立惠山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复领导小组,2004年1月,无锡市人民政府发布《无锡市历史街区保护办法》,2006年惠山祠堂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国家文物局将惠山泥人、锡绣、竹刻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江苏省政府将惠山庙会等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从1998—2008年,无锡市、区先后对北京大学、同济大学、云南昆明城市规划设计院等五轮规划反复论证,最终确定以下保护要求和目标:

(一) 基本原则

第一,全面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按照“无锡历史文化展示舞台”的理念,全面发掘和保护惠山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文化遗存,在确保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的基础上实施合理改造和修复。第二,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对街区的保护性修复坚持整体规划、分阶段推进,做到试验先行、慎重建设。第三,统筹兼顾、协调推进的原则。将街区保护性修复与无锡历史名城建设有机结合,文物保护与街区风貌有机结合,街区环境整治与环保截污有机结合,街区建筑恢复与危旧房改造有机结合。第四,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的原¬则。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修复,必须切实维护和保障居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满足人们对生活、工作、休闲的要求,建设良好的人居环境。第五,开拓创新、务求突破的原¬则。积极探索历史文化街区搬迁新模式,创新融资平台,探索市场化保护性修复的新路子。

(二)总体目标:

通过对惠山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整治和复兴,延续历史文脉,塑造人文特色,优化综合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把惠山历史文化街区打造成无锡历史文化的集中展演舞台、文化休闲的城市客厅和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

10年规划论证,审慎落笔

在惠山古街的保护性修复过程中,从1998年开始,北京大学、上海同济大学、云南昆明城市规划设计院的专家学者在锡、惠山麓展开激辩,历时10年经过5轮反复论证,最后的保护发展修建性详细规划由著名园林与城市规划专家、云南城乡规划设计院院长顾奇伟领衔,由策划丽江古城保护规划的原班人马完成。从此定下惠山古街保护基调:打造无锡的露天历史博物馆。以尊重历史原貌和不破坏街区生态肌理为原则,惠山历史文化街区自2008年初启动保护性修复工程。

这一控制性详规确定了祠堂群发展史和吴文化传承史两条主要的历史发展脉络,构筑“一河、两馆、三街、四片”的保护修复格局。

(1)“一河”即惠山浜龙头河水系:

惠山浜是无锡工商业文化、市井文化的重要见证,龙头河是清代皇室巡游惠山所必经的“黄金游览水道”,其两侧上、下河塘区域形成了祠堂群中最具历史价值的核心地区,包括留耕草堂、二泉书院、顾可久祠等重点文物建筑,也包括人杰地灵牌坊、烧香浜水上戏台等人文景观。

(2)“两馆”即中国泥人博物馆、祠堂博物馆。祠堂和泥人是街区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作为保护传承的重要载体,中国泥人博物馆运用现代高新技术,集文化推广与产业整合于一体,将工艺展示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祠堂博物馆集聚了丰富的族谱家乘,成为认知历史、剖析社会的微观窗口,成为追源溯流、寻根问祖的情感源泉,更成为弘扬敬老爱幼、爱国爱家等传统道德的精神依托。

(3)“三街”即惠山横街、直街、宝善街,其构成的三条线性空间串起了惠山古街的所有精彩地段,是街区的特色所在和保护重点。其中,横街上沿寄畅园墙设绿地,改善平直的园墙界面空间。恢复孝友传家枋以形成横街空间层次,并逐渐恢复传统市肆;直街除全面保护修复春申君祠、张巡庙等多处祠堂建筑外,构筑直街与锡山的空间联系,保护山道巷道,恢复沿街水体,增加绿脉,体现显山露水的特定环境;宝善街按原有形态修缮宝善桥,以古街民俗生活风情为主题,形成多层次的亲和空间,突出阿福家乡的亲情,增加符合古街业态、具有传统特色的中华老字号,营造亲切舒适的传统老街。三条街共同勾勒出古街特色鲜明、高度复合的历史空间轮廓。

(4)“四片”即古华山门广场片区、直街入口片区、横街入口片区和宝善桥沿通惠西路入口片区。其中,古华山门广场上,历经千年的惠山寺石经幢,犹如两条血脉使古街与惠山相连,它见证了从农耕经济到工业文明时代祠堂的变迁过程。直街入口片区的游客服务中心、大型地下停车场使得古街旅游服务功能日益完善,交通布局更为合理,加之诗冢、牌坊群点缀其中,与直街的整体风貌和谐共生。

这十个节点各取所长、相互融合,使古街核心区成为旅游者的文化家园。并且,利用丰富的老厂房、老工业遗址遗存等改建的559文化创意产业园和多个名人故居、展示馆等,进一步丰富了街区历史文化内涵,对推动其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在惠山街区保护修复的过程中,始终得到广大市民的鼎力支持。惠山祠堂群的整体性恢复,使社区居民找到了家族发展的根基,留住了自己的血脉,强烈的社会、文化认同,为保护修复汇聚了强大的民力。①许多市民纷纷捐献出祖传老家具、老古董。到目前为止,已接收市民捐赠的大小旧物古董56批200余件,古镇办专设 “老家记忆”陈列馆,将市民所捐之物集中展出,惠山祠堂文化也因此锦上添花。②社区居民身体力行,亲自投身古街保护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龙头河前有一口露天古井,因年久失修,井壁积满淤泥,导致井水发黑,上河塘小区二十余居民自发筹资清淤,经治理的古井水质得到明显好转;“人杰地灵”牌坊因风化严重而埋散四处,经居委会邀请当地多位耄耋老人回忆后,14块石构件得以重见天日。类似由居民后裔翻阅宗谱资料,而重新发现的文物多达36件,这些文物为还原祠堂旧貌、研究古街历史提供了珍贵依据,助推街区保护修复进入“快车道”。

七、保护利用并举,街区焕发青春

①在惠山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复过程中,始终把改善原住民、老居民的生活条件放到重要位置,进行惠山浜河道清淤、驳岸整治和码头修复,并针对街区原有基础设施薄弱的情况,在两条旱轴铺设了供水、排污、电信、燃气、消防等多种管网,翻铺了巷道、里弄的道路。利用沿街及巷弄空间引入多层次绿化,还在主要出入口修砌花坛,确保花草常开。街区居民也踊跃为龙头河整治献计献策,自发在河道内养殖紫耕水葫芦,经过多方努力,街区重现了和谐宜居的生态面貌。

②根据街区民俗文化、市井文化的特色,充分尊重原住民的生活习俗,将保护街区形态,与活态展示文化有机结合,这种保护与利用“二合一”的手法频频使用:惠山泥人前店后坊的结构,使游人可以与老祠丁互动体验制作泥人的过程;过百龄棋院前街后宅的构造,使游人可以与老艺人切磋围棋技艺;惠泉酒坊前店后馆的形式,使游客亲睹老居民酿制黄酒的传统工艺,展示了无锡黄酒文化的悠久历史。

注重本地民俗风情的传承,避免文化展示过程中“千街一面”,每逢佳节来临,街区原住民都会在10个重要文化节点中进行撕纸、剪纸、糖塑、面塑、九连环、藤编等吴地工艺表演,许多民间团体也来到古街,开展戏曲清唱、民乐合奏、汉服巡演等自娱自乐的演出活动,活跃了街区氛围。具有惠山民俗特色的小吃一条街,常年火旺,惠山豆腐花、惠山油酥饼、秦园小笼包、惠山小馄饨等齐聚一堂,焕发了街区活力,放大了老惠山的风情,使之真正成为展示吴文化的窗口。

环境质量的不断提升,文化内涵的活态展示,为惠山历史文化街区焕发青春,注入新的活力。

八、街区管理模式、管理方法

为切实加强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修复工作的组织领导,无锡市成立惠山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修复工程领导小组,由市长亲自挂帅,分管领导具体组织指挥,北塘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人和市规划、建设、文化、旅游等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北塘区委书记任主任,区长任常务副主任,市各相关部门分管负责同志任副主任。领导小组对重大问题进行科学决策,对工程实施进行有效管理,形成切实可行的规划、计划与实施体系,健全管理体制,完善考核机制,确保保护性修复工程顺利实施。

在无锡市惠山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修复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筹指挥下,北塘区人民政府专门成立了惠山古街保护建设有限责任公司,作为保护修复工作的具体实施主体。在主要节点基本修复后,立即组建惠山古街物业管理部门,对街区实行统一管理,同时筹建无锡惠山古街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策划街区旅游运营。

惠山历史文化街区在管理上实施“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点面结合、以面集点”的方法,即以市领导小组统筹指挥和区属地管理相结合,以片区办具体实施与相关职能部门配合实施相结合,确保政策到位、资金落实、规划先行、人员保障和超前监督、有效监督,在“整体保护、有效利用”总体指导思想下通过保护性修复实施街区复兴和可持续发展。

  

链接2:

    惠山历史文化老街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北倚锡、惠两山,南伴太湖,东临京杭大运河,街区面积30公顷,常住人口3600余人。

  惠山老街至今保留着江南古街的历史风貌,街区文物古迹荟萃,历史遗存众多,保存完好,街区传统民居密集,原住民达80%以上,并仍保留着传统的生活习俗,除夕夜去惠山寺撞钟祈福、一年一度的惠山庙会等传统民俗活动代代相传。

  千百年来,惠山历史文化老街因寺成祠,因祠街兴,融合自然山水与历史人文于一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区。一是祠堂文化:在不足0.3平方公里范围内,拥有和分布着118处唐宋至明清的祠堂建筑和祠堂花园,为中华祠堂文化的“活化石”。二是园林文化:惠山古街的园林巧用天然环境,以真山真水造园。街区内寄畅园、惠山园、留耕草堂峰叠峦秀,翠拔蓝天。清代康、乾两帝先后南巡至此地七次,乾隆对惠山更是推崇备至,评价江南诸街区“惟惠山幽雅闲静”。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40年代,著名民间音乐家阿炳在惠山创作的二胡曲《二泉映月》,现在已成为世界名曲。

  如今,街区内的祠堂除平时供游人瞻观外,春秋季节成为族人祭祀先祖的主要场所;街区内书院、园林等,则是文人雅士聚会议事,文化休闲的好去处。

 

链接3:

惠 山 祠 堂

张永初

  在江苏无锡惠山古镇不足0.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保存着120多处包括约80个姓氏,250多位主祭、附祭人物(不包括“贞节祠”2280人)的祠堂及部分祠堂遗址。2003年8月20日,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提交国家文物局,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预备名单。

    惠山,秦汉时称“历山”,《隋书》中称“九龙山”,老子《枕中记》中称“西神山”,唐代顾欢《吴地记》中称为“华山”。这里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春花秋叶,景色宜人。山之东端,独出锡山,无锡人称为主山,背倚古镇,头顶龙光塔,世以为标。西傍惠山,山脉逶迤磅礴,宛若游龙,九曲惠峰,金冠帔被;南临太湖,广纳浩气;东则芙蓉湖,又名无锡湖,东流入五泻;西北入扬子江,归及大海。从晋代起始塞湖为田,留下小岛缸尖渚、黄埠墩,风帆左右,垂柳袅袅,风景独优。
  惠山素以“胜地名泉”闻名于世:有刘宋大官僚湛廷建造的“历山草堂”(梁代大同年间改称惠山寺),唐代茶圣陆羽品定的天下第二泉,还有江南名园寄畅园,明代园林愚公谷等,更有风趣动听、赏心悦目的九龙十三泉。相传惠山是条大龙,“九龙”指其子龙,专指承淌二泉泉流的九个石螭首(龙头)。通常以二泉下池的龙头为第一个,华孝子祠前的双龙泉中有两个,双龙泉向北经过金莲池,到二泉书院内方池中有一个,向东在惠山寺日月池中也有一个,向北在寄畅园的镜池中有一个,这样,在锡惠公园内就有6个。还有3个在公园外:一个在惠山浜横街龙头下,一个在听松坊王问祠堂内,还有一个也在二泉书院北边原白衣庵内。至于十三泉,并非实数,惠山一带的泉眼不下三四十处。
  惠山的无限风光、名胜古迹早就吸引历代名宦、文人雅士、社会名流来此观赏游览,建堂造园,“持此怡一生”,留下了不少瑰丽诗篇和轶事佳话。康熙、乾隆两朝帝王,更是十分垂青,在100年间,祖孙俩分别六下江南,每次必到惠山。康熙帝特地为寄畅园题写了“山色溪光”、“松风水月”。乾隆帝先后为二泉水写了50多首诗,又为寄畅园写了20余首诗篇和匾额。他认为“江南诸名胜,唯惠山秦园最古”,且“爱其幽致”,真是“清泉白石是仙境”,特令宫廷画师写照,不惜巨资在北京万寿山麓造了一个园林,取名“惠山园”,即今颐和园中的“谐趣园”。至今“寄畅”、“谐趣”两座名园,一南一北,互相辉映。

  1955年秋,扩建锡惠公园时,在施墩发现了大量石斧、石锛、陶器、陶片等古文化遗物,还有稻谷、烧土块和灰坑等遗物、遗迹。经省文物管理部门清理,命名为“锡山遗迹”,其范围较广,几乎占有锡山南麓,文化层堆积厚3米多。上层为春秋战国的文化堆积,下层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原始氏族居住遗址,距今约四五千年。这也说明无锡先民早在这里生活栖息,从事各种生产劳动。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死后固然埋葬在这里,邻近的人,甚至较远地方的人,死后,他的后辈有的也要“法天象地,尝水相土”,依山傍水,争得一块福地,安置他们的先人,锡兹福祉,永得其昌。
  惠山有祠早在唐代以前。最古老的要数祭祀战国春申君黄歇的春申君祠。《越绝书》云:“无锡历山(惠山)春申君时盛祠以牛”,“汉时建春申君祠于此,每年祭之以酒,鼓乐喧天”。唐张继诗“春申祠宇空山里,古柏阴阴石泉水”即其地。其次是华孝子祠,位于惠山观泉坊街,原为华宝故居,地名华坡。南齐建元三年(481年),齐高帝降旨旌表门闾,赐“孝子”额,邑人即宅为祠。现存建筑属明清风格。
  
  位于锡山北麓的东岳报功祠,原称东岳庙,祀兴周灭纣功臣黄飞虎,后周同光二年里人周太乙募建。北宋崇宁二年,于锡山岳庙右始建张中丞祠,祀唐靖忠殉难的御史中丞张巡及睢阳太守许远。元至正年间,华幼武奉表为母陈明淑作贞节堂。
  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世宗颁诏准许民间得联宗立庙,惠山建祠风起,陆羽、顾宪成、尤袤、邵文庄等祠相继建立。明代浦长源诗“出郭楼台三四里,游人不得见山谷”,记录了惠山当时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祠堂、庙宇林立的繁荣盛况。清代时更盛,先后建祠70多处,出现牌坊高耸、祠堂林立的局面。民国时期,依然盛行不衰。邑城内外宗族,多以能在惠山这块风水宝地上取得一席之地立祠为荣。有的名门、大族还建祠多处,被看作是显贵的标志。
  惠山祠堂以古惠山寺、天下第二泉为轴心,一组组一行行,直立于惠山浜的上河塘、下河塘以及直街、横街之间,听松坊、二泉里古道两旁。沿河、临街、近泉、靠山,寺中有祠、祠中有寺、园中有祠、祠中有园是其特点。伴有茶馆、市肆,辅以惠山泥人、民间音乐,形成了惠山古镇最有特色的历史文化遗存。

 

    惠山祠堂没有像外地某些古老祠堂那种占地宽广、建制恢宏的建筑,因为地形及用地的限制,大都是砖木结构为主、单檐硬山式、粉墙黛瓦灰调子形制的江南传统民居式建筑。规制不高,简朴无华,多数为单层式。房屋大都是二进、三进式,建有门楼、照壁、正殿、庑房、享堂等建筑,有的还配有戏台,设有奇石假山、池沼园林。惠麓小圃、慧岩小筑、栖隐园、愚公谷、尚德书院、思园等点缀其中。秦双孝祠即秦园(寄畅园),面积1万余平方米,是我国著名的经典园林,“500年来不移姓”,园林面貌不变样,功在祠堂起的作用。
  惠山祠堂的建筑艺术各有风采。华孝子祠留有明代前期修筑的承泽池、溯源桥、鼋池,石色润泽,还遗有珍贵的碑刻。顾可久祠存有四面牌坊残柱、享堂、后楼、拜石山房及著名的明代湖石丈人峰。陆宣公祠内的幽深小院,玲珑的小桥、戏台,最为别致。杨四褒祠内的“潜庐”与“留耕草堂”、“从楼轩”,精美雅致。武肃王祠内的梁架彩绘,绚丽夺目,为珍贵遗存。朱文正公祠的过街“溪山第一楼”风景尤佳。张巡祠后苑依山就势而筑的湖石假山群,为太湖石造山叠峰之佼佼者。邵文庄公祠内邵宝手书的点易台四面牌,极为珍贵。浦长源祠内的独立式砖雕楼,刻工精美。至德祠后园的莲沼,是夏季赏荷最佳处。更有1921年建造的杨藕芳祠,以清水砖墙二层楼房围成“口”字形院落,一派西洋风范,别有情趣……
  
  祠堂的主要功能,是一地一家血缘亲属集团用来尊祖敬宗、血脉崇拜的圣殿。供奉和祭祀的人神,即祖神和“法施于民”者、“以死勤事”者、“以劳安国”者、“能捍大患”者等忠臣、良将、清官、廉吏以及先贤、名士、英雄等类人物或近几代祖先的神位。每逢清明、冬至那段日子,全族聚集祠堂和祖先墓林,进行年复一年的祭祀大典。仪式极其隆重,订有一套严格的顺序与规矩。分设主祭、襄祭与司仪,洗手上香,恭读祭文,行三跪九叩首大礼,于是一向冷冷清清的祠堂、墓林,穿梭着络绎不绝的人流。尤其是粉饰一新的祠堂,焚香点烛,烟雾缭绕,弥漫着祭祀所特有的那种静穆肃严的气氛。祠堂,依靠血缘关系的纽带,形成维系宗族制度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支持,维护和巩固族权和地位,象征着宗族的团结,祈求先祖庇护子孙,万代昌盛。
  祠堂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纂修宗谱。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宗谱是宗族习俗中的一个重要角色。祠堂是修谱中心,珍藏重地。每次修谱,都建有一套班子、规章制度。印刷完毕,要举行隆重的颁谱典礼,全宗族摆筵庆贺,附近宗族乃至官府也要送礼相庆。为了保证“血脉”纯正,还建有严格的验谱、祭谱、背谱以及各家收藏的规章。
  此外,祠堂还是维护家法族规和进行助学、讲法等活动的场所。

  祠堂是族里祭祀先祖的处所。有的祠也称庙,那是因为所奉先人对国家、对社会作出了卓越贡献,民众不忘其功德,才形成一年一度群众性的祭祀活动。东岳报功祠(庙)、张中丞祠(庙),就因为黄飞虎、张巡报国有功,旧时才有每年农历三月廿八,名闻京沪的“八谢”盛会。  
  
相传农历三月廿五,是教子有方的黄母太夫人生日,无锡各地城乡百姓早就打造木质“圣帝銮轿”,于农历三月初一到十四日,供奉东岳大帝黄飞虎神像,焚香点烛,拜香颂秸。三月十四午后,各地“圣帝銮轿”集中列队于西门兴隆桥,上五里街,过大德桥,进惠山直街,直达东岳庙,进香守夜。到三月十五日寿诞正日,各路进香銮轿参拜黄太夫人后各自回归,上街赛会。
  农历三月廿八是黄飞虎寿诞正日。东岳是五岳之首,无锡十大神庙之头,神职最高,毗邻的张中丞庙专使迎送诸神,其余八庙抬着神像,都要前去参谒朝贺。是日,一路游人如潮,摩肩接踵,“排仪仗”、“四开枪”、“八马吹”,鸣锣开道,吹打奏乐,登台演戏,通宵达旦。城区百姓还要设宴接待亲友,搭台观看赛会,活活地勾划出一幅惠山庙会的民俗风情画卷。
  惠山“八谢”庙会,既崇祀历史名人忠贞爱国、造福一方的爱民精神,教育民众,又通过庙会,城乡交流,交通住宿,吃喝玩乐,购买香烛、泥耍、果品等,达到了以庙兴市、繁荣经济的目的。

    惠山祠堂群类别多种,所供神人甚众。据清光绪《无锡金匮县志》记载,“名宦祠”祀宋以来官员37人;“乡贤祠”祀汉以来先贤155人;“忠孝祠”祀宋以来孝子忠臣66人,总计258人。此外还有多处贞节祠祀贞孝节烈女2280人。所有这些先辈的道德品行、利民精神,有许多还是值得我们今人学习、继承和发扬的。   
  被民众称为“让王爷”的商末吴泰伯,不远千里奔赴梅里,“断发文身”。他团结当地居民开发江南的谦让、开拓精神,已成为今天“尚德、务实、和谐、奋进”的“无锡城市精神”的源泉。屡阻中常侍樊丰乱政、“清白传家”的汉太尉杨震,唐靖难御史张巡与睢阳太守许远“双国士”的抗“安史之乱”的殉忠气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为己任的范仲淹,宋理学先驱周敦颐,关学创始人张载,集大成者朱熹,上疏切谏、疾恶如仇、打击豪强的“青天”海瑞,“留得清白在人间”的于谦,心系国事、抗击“阉党专政”的明高攀龙,“天下第一清官”叶茂才,敢于逆鳞直谏的邹浩、顾可久,不避权奸的袁材老以及明抗倭英雄王其勤及其36义士,毁家筑城的薛氏三义士,还有近代为民独资造无锡吴桥的徽商吴子敬,其豪气、爱心,都是值得我们敬重的。
  惠山祠堂群,建筑跨度1200多年,分有官祠、私祠两大类,细分有墓祠、宗祠、神祠、书院祠等10多类,有着十分丰厚的文化内涵,有待我们去发掘、研究。
  如今,无锡市人民政府已成立专门机构,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各种保护建设规划,不久的将来,惠山祠堂群必定异彩绽放,吸引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人民前来瞻仰与观赏。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