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历史地情 >> 无锡人文 >> 无锡艺文

漫议无锡古琴艺术的保护传承

时间:2017-04-16 17:35      浏览次数:       来源: 江南晚报       字号:[ ]

潘一东

  无锡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理环境开放,江河湖泊遍布城乡各处,钟灵毓秀,物产丰富,人文荟萃,作为文人雅乐古琴艺术的传播和发展有良好的土壤。据史载无锡在汉朝便有琴人,并在一些历史文献中有琴谱、琴人等相关记录。特别是到了本世纪初,文化呈现前所未有的多元格局,传统文化悄然回归,古琴艺术也由近四五十年的气若游丝而渐渐地变得热门起来。
  然而,在古琴艺术热中,我们不难发现,本地古琴艺术的保护传承,仍有值得我们忧虑和思考的问题。
  古琴艺术是一门小众艺术,虽近几年的发展,它已有相当的社会基础,但在眼下的古琴热中,大多仅仅是将其作为一种器乐技艺的传授和学习。固然,古琴首先是乐器,然后才是其蕴含的文化内涵,但若是只停留于此,那就是传承的缺失。“琴者禁也,以禁邪僻之情而存雅正之志,修身理性,返其天真。”它讲究“中正平和”,强调“温柔敦厚”的高雅之风,强调一种现实人生的情感体验,并从中熔铸一定的思想感悟,他们往往并不是单纯地追求一种所谓的“为审美而审美”的人生价值,而注重在生活中强化品位、人生体验和价值意义。古代文化注重修身的精神品格造就了中国古琴独特的文化,它具有的思想性和德性文化,则更需要传承。
  文化,只有相对于个体的生命,才具有情感的意义,不是死寂的,它的传承与发展,就其载体而言,从显性向隐性转变往往表明文化的认同感得到普遍提高,其对人的影响已经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士无故不彻琴瑟”、“左琴右书”,古代文人抚琴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修心养性的必经之路,现代琴人除了技艺的训练提高外,还需有与之相应的自觉和情怀。

江南琴社古琴独奏合集《梁溪清音》

  各流派的古琴在传承中,都有自己的特色绝技,这种多元的古琴文化特色,在传承中要很好地保护。从当下无锡琴人的琴艺表现来看,总体是偏向于“中正清和”、“委婉清丽”的风格,一脉相承于唐朝琴人赵耶利描述吴地古琴音乐所说的那样:“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逝,有国士之风。”
  当然,任何一种艺术总是发展的,古琴也是如此。琴人、古琴社团也应有开放的心态,兼收并蓄,丰富无锡古琴艺术的传承。
  无锡市文化部门在非遗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作为传承主体的古琴艺术保护单位、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琴人则更应担当起主要的传承责任,通过举办雅集、培训班、音乐会来推广古琴艺术。特别要重视自身学术能力的提高,加强正本溯源的本地琴史的整理、理论研究以及灌制唱片等。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7月江南琴社琴人的古琴独奏唱片由江苏电子音像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弥补了无锡这方面的空白,他们举办的国家级传承人无锡籍著名古琴家成公亮先生的古琴作品音乐会《沉思的旋律》,也具有一定学术意义,在传承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
  除此以外,将古琴艺术推向学校在传承中显得尤其必要。特别是古琴社团在这方面应大有可为,一是促使古琴艺术纳入中小学校音乐课程或者素质教学内容中去,二是加强和高校科研课题的合作,建立长期、良好的合作研究平台机制来促进古琴艺术的发展与繁荣。目前,无锡太湖学院艺术学院聘请本地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为客座教授,开设了古琴选修课;辅仁中学与江南琴社等单位则创办非遗传承基地,开设了古琴课,这是良好的开端。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