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历史地情 >> 无锡人文 >> 无锡地名

市区两座山名字里有“鸡”,你可知道?

时间:2017-01-19 09:17      浏览次数:       来源: 江南晚报       字号:[ ]

市区两座山名字里有“鸡”,你可知道?

一座傍太湖 一座在锡北 就提示这么多

  马上就到农历鸡年了,无锡有没有跟“鸡”相关的地名?“鸡笼山,鸡坑里。”无锡市史志办副调研员、无锡市方志年鉴学会会长郁有满的回答不假思索。他介绍,无锡与“鸡”有关的地名少,掌故少,但有两座同名的鸡笼山值得一提。在前西溪2号的无锡方志馆,郁有满找出了《江苏省无锡市地名录》《无锡市郊区志》《荣巷街道志》等地情资料,两座鸡笼山确有记载。

  太湖边的鸡笼山有个美丽传说
  由江苏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印制的2016年6月版的《无锡市城区图》上,“荣巷街道”西边的“鸡笼山”很容易被找到。从地图上看,这座鸡笼山临着太湖。地方志记载,它的具体位置位于湖景村内(现隶属于荣巷街道),以其形似鸡笼而得名。鸡笼山东西长一公里,山高125米,主峰高188米,面积2.5平方公里,为太湖沿岸丘陵中的主要山峰之一,其南、北两麓分别有沪宜公路、钱姚公路经过。清光绪《无锡金匮县志》卷二中对这座鸡笼山如此“定位”:“北有马鞍岭,其东南为南照天湾山,西北为北照天湾山。”
  太湖边的这座鸡笼山,风景秀美,郁有满曾到过当地山湾里的老乡家,称其是有山有水的佳地。关于这座鸡笼山,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古时鸡笼山上有金鸡,它们经常成群结队地飞到南太湖边上玩水,游够后仍飞回鸡笼山。有一次,它们又来玩水,玩得兴起的时候,忽然有一只金鸡落入深水坑内,“咯咯咯”地挣扎呼救,吓得同伴们急忙飞回鸡笼山,再也不敢到湖边玩水了。从此,金鸡玩水的地方就叫“鸡坑里”,因此,鸡笼山又名“鸡坑山”。后来,当地人认为此名不雅,就取谐音,改名为“基康里”,新版无锡市城区图上标有此地,位于十八湾一带。

  锡北和宜兴还各有一座鸡笼山
  无锡还有一座鸡笼山,地处安镇与查桥交界处,在胶山与吼山之间。因为它并不高,少有地图对其进行标注,但地方志书上有记载。据《梅里志》载,该山形似鸡笼故得名,山顶高程100米。郁有满介绍,锡北山多,鸡笼山所处地带,除了吼山与胶山,还有塔山、斗山、鞋山、凤凰山、白丹山、陀山等,几座山相连在一起。“这样的山势地形,进可攻,退可守,便于部队排兵布阵。”郁有满透露,抗战时期,锡北的鸡笼山地区就曾经发生过战事。
  1939年,“江抗”部队(全称“江南抗日义勇军”,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领导的主力部队之一)与国民党“忠义救国军”在锡北鸡笼山一带交火,几次小仗打下来,双方不分胜负,两方随即调来主力部队,准备展开决战。千钧一发之际,时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的陈毅亲自赶到锡北,劝阻了这场战斗。当时正值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陈毅一方面做新四军的工作,告诉大家国共合作以合作为基础要一致对外,如果开战,双方损失巨大,新四军必须保存实力;一方面他又跟国民党谈判,最终,“忠救军”的大部队退回了宜兴。此事还被叶飞在回忆录中记录下来。
  查看地图发现,宜兴大觉寺旁、云湖之畔,也有一座鸡笼山,郁有满提醒,这一笔值得记上。鸡年到,朋友们不妨就近到这几座鸡笼山上走一走,山不算高,登高祈福也算乐事一桩。

  (张月 / 文、摄)

多知道点

大箕山小箕山跟“鸡”也有关

  无锡市郊面临烟波浩淼的太湖,境内多峰峦起伏的名山。几千年来,无锡人民创造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口头文学,有奇异的神话,优美的风物传说和质朴的民间故事。这其中,就有关于大箕山、小箕山的来历,殊不知,这两座太湖边上的山,原来叫做大鸡山与小鸡山,1992年版的《无锡市郊区志》有过记载——
  从前,太湖里有一条修炼多年的蜈蚣,长七十二节,节节嵌着一颗宝珠,嘴里还含一颗夜明珠。它平时蛰伏在湖底,每到月圆之夜,就浮到湖面,把夜明珠吐到半空,和明月斗光华。玩得高兴时,头一摇,尾一甩,掀起三丈白浪,还把湖边的堤岸打塌一段。太湖边有个苦命姑娘,叫大妹。有一天,大妹跟随父母驾小船打鱼,不巧正碰上蜈蚣玩珠,父母被浪涛吞没,大妹抱住了一蓬芦柴棵子,总算活了下来,从此,她被寄养在远房婶婶家里。
  婶婶养了几只鸡要大妹天天摸螺蛳给鸡吃,这些鸡吃了螺蛳,毛羽丰满,十分健壮,可有一只鸡,就是不长,瘦骨嶙嶙不见肉,全身赤膊不长毛,婶婶要宰了它。大妹听见了,千央万求,总算在婶婶刀底下求了下来。大妹宁可饿肚子,也要喂养好这只赤膊鸡。一天,大妹在湖边摸螺蛳,走来一个白胡子老头。老头听见小鸡叫,盯着小鸡看半天,摇摇头,走了。之后的两年,老头来看了鸡,摇头就走。第三年,老头又来了,他说:“三年了,出世的时候到了。”大妹正纳闷,老公公笑眯眯地说:“这只鸡,百年难遇,千年难逢,是只神鸡啊!”
  老公公告诉大妹,这只鸡有本事斗得过太湖里的那条大蜈蚣。但他又对大妹说,小鸡斗蜈蚣,不是容易事,要喂它三斗三升血糯米,在湖边铺三丈三尺丝绵路,等到满月时,再给它喂上三颗黄金丹,小鸡就能斗蜈蚣了。说完,他把装有金丹的葫芦放到大妹手里,化为一阵清风,不见了。大妹又喜又悲,喜的是小鸡斗倒蜈蚣,太湖老百姓有太平日子过,也可为屈死的爹娘出口气;愁的是,血糯米,白丝绵无处弄。婶婶得知后,想到蜈蚣节节嵌有宝珠,嘴里还有一颗夜明珠,就想发这笔横财,于是,她捉过小鸡,夺过葫芦,自己喂养起来。
  婶婶喂小鸡,喂了三斗血糯米,留下了三升,她铺丝绵路,铺了三丈,留了三尺。到了月半这一天,婶婶拎着鸡,来到湖边,从葫芦里倒出三颗黄金丹,又留下了一颗,把两颗塞进小鸡的嘴里。这时,圆月刚刚出来,蜈蚣正浮出水面,推波弄浪,把夜明珠吐来吐去。小鸡吞下金丹,陡地一跳,浑身顿时披满了闪金耀银的羽毛,鸡冠血红,双目圆睁,尖嘴钢爪,神采奕奕。只听它“喔喔”一叫,足一蹬,就飞到半空中。
  蜈蚣一听到鸡叫,就气势汹汹爬上岸来准备决斗。谁知刚一上岸,就沾上丝绵,脚被缠住了,可是白丝绵少铺了三尺,蜈蚣拱了一阵,还是挣脱了,它舞动双须,死命向神鸡扑来。神鸡头一低,张嘴就啄,可是血糯米少吃了三升,黄金丹又少了吃了一颗,气力逐渐不足。双方斗了几个回合,蜈蚣越斗越勇,神鸡却快支持不住了。婶婶吓得一屁股坐在地上,大妹奔到湖边,替神鸡着急,恨不能自己化成鸡,帮它跟蜈蚣斗一斗。
  这时,眼看神鸡要被蜈蚣缠到湖里,婶婶剩下的一颗黄金丹正好从摔碎的葫芦中弹出来,落在大妹手中。大妹吞下金丹,瞬间变成了一只毛羽斑斓、矫健无比的神鸡,振翅一跳,跃在半空,向蜈蚣啄去,这一场恶斗,斗得天昏地暗,雷鸣电闪,太湖像煮开的一锅子粥。最后,蜈蚣软瘫在湖面上,两只神鸡也落在湖边了。
  据说,蜈蚣被神鸡啄成了七十二节,化作了太湖上的七十二座山峰。两只神鸡化成了两座山,叫大鸡山、小鸡山。因为这两座山围着一片湖田,构成一只“簸金集银的宝畚箕”,于是,后人就把它们称作大箕山、小箕山。

(张月 / 整理)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