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历史地情 >> 无锡人文 >> 无锡人杰 >> 无锡英杰

“锡山矿人”—— 薛桂轮

时间:2016-12-12 10:58      浏览次数:       来源: 无锡市档案史志馆       字号:[ ]

陆 阳  薛中越 / 文

    薛桂轮,字志伊,号环五,1893年9月22日出生于无锡玉祁街道礼社。民国时期著名的矿物学家。

  辗转求学
  薛桂轮兄弟姐妹五人,居长。薛桂轮幼年进入薛氏义塾开蒙,1907年去往上海高等实业学堂附属小学读书。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高等实业学堂易名为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1921年再次易名为交通大学)。7月,薛桂轮毕业,考入北京清华学校,插班进高等科三年级就读。
  1914年7月,薛桂轮在清华学校毕业。8月15日,包括他在内的共97名清华学子,在上海乘“中国号”邮轮赴美国留学。这批留美学子,日后立业成家的大有人在。如儿童教育家陈鹤琴,逻辑学家金岳霖,微生物学家戴芳澜,南京中山陵设计者吕彦直,实业家胡光麃,农学家钱天鹤,建筑专家关颂声等。在同批出发的清华女生中,则有日后成为北京大学教授的陈衡哲、著名音乐教授周淑安等,还有后来成为薛桂轮妻子的林荀。同船赴美留学的还有十多位自费男女学生,中间就有著名教育家陶行知。
  经过二十多天的航行,“中国号”邮轮在9月7日抵达美国西海岸城市旧金山。次日,全体同学乘火车去伊利诺伊州的芝加哥,学生们在此分头去往各自就读的学校报到入学。薛桂轮等四位清华同学去往果登市科罗拉多矿业学院。薛桂轮进二年级学习矿物学,开始了他在美国的五年留学生涯。
  1917年夏,薛桂轮在科罗拉多矿业学院本科毕业,是年秋,薛桂轮进麻省理工学院采冶系深造,次年夏获科学硕士学位,再入哈佛大学,再获科学硕士学位。这样,薛桂轮在美国留学期间获得了“双硕士”学位。
  1919年8月15日,薛桂轮与一批学成的清华学子,一同乘坐邮轮从美国回到上海。
  第二年春,薛桂轮与林荀在上海结婚。林荀,早年就读于上海中西女中,是清华历史上首次招考的9名专科女生之一。在美期间,就读于威尔斯利学院,获文学士学位。

  大学任教
  婚后不久,夫妻俩相偕北上天津。薛桂轮在海河工程局任职。
  此时的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深入人心,“教育救国”与“实业救国”思潮风起云涌。薛桂轮认识到“欲振兴中国,非开发边疆不可,欲开发边疆,非首创矿业不可”,他为自己订下了“三不”原则:(1)不做矿学本行以外的事;(2)不到外国人在我国境内经营的矿厂去工作;(3)不到中原地区的矿厂去占位置,而要到边疆去开发矿产。
  在天津时期,薛桂轮结识了河南安阳六河沟煤矿董事长、实业家李组绅。1919年,严修与张伯苓在天津创办南开大学。李组绅钦佩于两位先生办学之热诚,决定每年捐资3万元在南开大学设置矿科专业。
  1921年9月1日,南开大学新生开学典礼。薛桂轮作为新聘矿科主任教授“登台亮相”,作“矿科之重要性”演讲。那一年,他28岁。
  矿科新设,百事待举。据薛桂轮回忆:“所教课程都是仿效美国矿冶学院,用的教科书也是美国出版,连仪器、机械以及各种矿物和岩石标本也是美国产品。”由于教师人手少,薛桂轮不辞辛劳,一个人教授水力学、矿物学、冶铁炼钢等等多门学科。
  在暑假期间,薛桂轮带领学生到北京三家店、门头沟一带调查地质状况,并去门头沟九龙山、秦皇岛柳江与临城煤矿等华北一些矿井实习。日后,他如此回忆:
  “我对矿科学生也只时时勉励他们专心钻研科学技术,不谈时事,不讲政治。还始终不放暑假,于四年学制内利用三个暑假,由我亲自率领他们到华北各地本国实业界自办的煤矿,实地练习测量、采矿选煤方法与调查地质工作。”
  薛桂轮主持下的矿科,得到了张伯苓的首肯。他说:“论起精神,矿科最好。它的原因是什么?据我想矿科每个暑假有练习,同学得在一块儿玩耍或讨论,所以其乐融融,感情甚好。”
  1925年暑假结束,薛桂轮离开了南开大学,先后辗转辽宁锦西、山东章丘、河北临城等地煤矿担任工程师。三年后的1928年,他再次进入大学任教,这次向他发出聘书的是地处沈阳的东北大学,聘请他担任工学院采冶系主任兼教授。
  东北大学成立于1923年4月。到了1928年,由张学良将军兼任东北大学校长。一时,东北大学名师荟萃,俊才云集,其中就有国学大家梁漱溟、章士钊、黄侃,数学家冯祖荀,化学专家庄长恭、吴蕴初,心理专家陈雪屏,体育专家郝更生以及刚刚留学归国的建筑精英梁思成、林徽因等。薛桂轮妻子林荀也在校担任英文三角讲师。
  对于薛桂轮在东北大学的教学活动,学生董蔚翘多年以后有过这样的回忆:“余弱冠受书,即有志于科学,在东北大学习矿冶时,曾受孙师昌克、薛师桂轮之倡导和鼓励,对石油更发生兴趣。孙师曾演讲‘石油与国防之关系’,薛师曾演讲他的主张‘边疆主义’,鼓励青年不怕吃苦,到各处去探油,和到边疆去开矿,既可开发矿产资源,又可充实边防。”董蔚翘从东北大学毕业后,参加了陕北、四川、玉门、台湾的钻采工作,成为我国石油工业拓荒时期传奇性的开拓者。
  1931年暑假,薛桂轮率领部分采冶系的学生组成探矿团,一路北上,来到黑龙江漠河的老沟地区探测金矿。老沟,荒无人烟,沟深林密,常有野兽出没。薛桂轮和学生们露天宿夜,并身历深林迷路,丛岭遇虎的惊险环境。不久,九一八事变爆发,让刚有起色的探采事业戛然而止。薛桂轮不由感叹:“九一八事变,予适在漠河探矿,方期按步发展,克遂初衷。讵意局势日非,前功尽弃。国患家难,萃于一身。”(薛桂轮:《西北视察日记·序》)

  入政商界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的铁蹄悍然踏进了东北三省。东北大学被迫内迁北平,工学院的建筑系和采冶系停办,薛桂轮无奈回到上海,不久进入国民政府财政部任职,从此由学界转入政、商界。抗战爆发后,薛桂轮被派往昆明,任云南省盐务管理局局长。
  1939年上半年,一家名为“中国兴业公司”的企业在重庆成立。这家公司由民营实业家和国民政府共同参股设立,下设钢铁、电业、矿业三部。时任经济部长翁文灏对薛桂轮十分看重,直言“薛君,矿界中之教育家兼实行家也”,因而聘请他出任矿业部负责人。中国兴业公司成立后,矿业部勘办涪陵铁矿、叙永粘土矿、铜梁煤矿等,还投资参股重庆三才生煤矿,由薛桂轮兼任总经理。三才生煤矿改组后,进行了一系列扩充改造,产量有所提高,有力支援了抗战。
  1946年,回到上海的薛桂轮,进入上海保丰纺织漂染厂任电气工程师。这家工厂,由无锡唐氏家族创办,当时的掌门人正是薛桂轮昔日的清华校友唐星海。
  解放后的1952年,薛桂轮回到无锡,作为资方代理人进入唐氏的庆丰纺织厂,但没有股份。无锡庆丰纺织厂公私合营以后,继续在厂里任工程师。1958年春,他写信给地质部长李四光,要求参加无锡地质勘探队,以65岁高龄翻山越岭达三年之久。此后又回到无锡庆丰纺织厂,担任中层干部。
  1963年元旦,他退休回到上海定居,1979年5月在上海逝世,享年86岁。

  “锡山矿人”
  在教学、勘测之余,年轻时的薛桂轮笔耕不辍,围绕矿学公开出版了多部专著和诸多论文。
  《国际矿产问题》,正是他的代表专著,这是他在任教南开和东北大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在该书的前言,他开宗明义指出:“国际矿产问题,小则关系一国之强弱,大则影响世界之安危。”他列出了我国21种矿产资源在世界上的比例,得出结论:“由此观之,吾国矿产,实甚丰富。东三省、蒙古、新疆、西藏发展之地尤多。果能依照上列补救方法,次第实行,岂特足以自给,抑且可以济人,岂特可于世界竞争场上居不败之地,抑且能于国际矿产联盟席中建伟大之功。”1927年,《国际矿产问题》完稿后,在《经济半月刊》杂志上连载四个半月。1929年8月,中国矿冶工程学会出版单行本,一时颇受学术界同行的关注。
  “欲振兴中国,非开发边疆不可,欲开发边疆,非首创矿业不可。”薛桂轮对边疆的开发也投去了关注的目光。
  1927年,薛桂轮翻译并注释了印度达斯著《英国侵略西藏史》,在天津《国闻周报》第4卷分三次登载。后于1934年又出版单行本。
  与此同时,薛桂轮还利用工余时间,搜集资料编写了一本《新疆问题》的小册子,1927年3月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1931年,上海大东书局再次出版该书,且被列入国民外交小丛书之一。该书重点叙述新疆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特别提出要关注新疆的边防、种族、矿产三大问题。其中谈到:“边防也,种族也,矿产也,俱新疆省之大问题。此三大问题得圆满解决,斯新疆问题亦得圆满解决矣。三者俱属切要,似无先后缓急之分存乎其间。”“嗟嗟!新疆问题,大矣,急矣,蔑以加矣。而吾国人之视线,似犹鲜有及之者。”
  1933年7月,国民政府委派黄慕松赴新疆宣慰,薛桂轮以参议身份随团前往。宣慰团从南京出发,一路西行,中途遇新疆政变,辗转返沪,全程6210公里,历时近两个月。薛桂轮以日记形式记录下沿途所见所闻,重点对新疆及西北各地盐务、矿务、农业、气象、政治、教育等情况作了一一概述。这些日记,后来以《西北视察日记》为书名,列入“申报丛书”第21种公开出版。
  意犹未尽的薛桂轮,接着又撰写了论文《开发西北的原则》,提出了发展西部以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他认为,西北五省“为唇齿之互保,辅车之相倚。……欲解决任何困难,必须以西北全局为先提”。他在分析了五省在地理、物产、种族等方面的共同点后得出结论:“开发西北必须有整个计划。凡百设施,必须以全局为范围,切不可仅以一省和一区为目标。”同时,他还强调了心理建设的重要性。所谓心理建设,即“变贪懒苟安之心理,为发愤自强之心理也。变故步自封之心理,为通力合作之心理也。变汉回交哄之心理,为汉回共和之心理也”。
  纵观薛桂轮的一生,由学界,到政界,再到实业界,经历坎坷而曲折,但他对矿物学始终情有独钟。他自称“锡山矿人”,并专门雕刻了一方印章,时常带在身边。“矿人”,简简单单的两个字,正是对他一生最为形象的概括。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