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历史地情 >> 无锡人文 >> 无锡工商经济

【工商基因 无锡传承】探寻无锡工商基因之精益求精

时间:2016-04-28 15:11      浏览次数:       来源: 无锡商报       字号:[ ]

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探寻无锡工商基因之精益求精

  锡商做事,追求极致又突出创新。向前追溯几千年,从精美的宝剑到苏造、苏作(当时无锡属苏州府),吴地便是当时的制造业高地。近代,锡商更是延续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极致追求。毛纺、棉纱、丝,多种产业在全国甚至全球做到行业顶尖地位。
  不难发现,从精益求精、注重细节,孜孜不倦、追求卓越工艺,执着深炼品牌之功,令锡商成为近代中国史上最为活跃的地域性商人群体和企业群落;到敢为人先、通达应变,成就中国经济“苏南模式”之始源,实现“工匠精神”在企业家精神层面的升华。一代又一代锡商在创造灿烂物质文明的同时,更是将千百年来这座城市工商基因中的“工匠精神”心口相传。

东亭春雷船厂 (资料图)

·史料梳理

    精益求精深炼品牌之功

  工匠精神,即是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融入每一个环节,做出打动人心的一流产品,经得起市场的考验和推敲。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而早在清末民族工商业刚刚发端之际,当时的无锡商人,便深谙此道。
  史料记载,1905年前后,已经开办八九年的永泰丝厂受反常气候和海外丝市不振影响,一度到了停工歇业的窘境。在丝厂生死存亡的转折关头,为了扭转颓势,新任经理徐锦荣把意大利丝厂的管理制度“移植”到了永泰丝厂,对职工进行严格的技术操作训练,还特意把操作方法和关键环节编成口诀,传授给工人。职工缫制出优质生丝,可以得到相应的奖励。
  同时,为了打造名牌生丝,徐锦荣可谓不惜成本,精选原料。当时,无锡出产的“莲子种”和浙江萧山出产的“余杭种”蚕茧是蚕茧中的名牌,但即使这样的蚕茧,每担原茧只选出15%的优质茧用作缫制“金双鹿”丝,15%—20%的上等好茧用于缫制“银双鹿”丝。在缫制中又不惜提高缫折,每担“金双鹿”丝的缫折比普通丝要高出15%—18%。
  由于精明经营,很快永泰丝厂面貌大变。“金双鹿”丝纤度达9—10分,并且丝身洁净,偏差小,拉力强,抱合好,能用于织造上等绸缎和高级丝袜,畅销法国、意大利西欧市场。当时,一般生丝卖价每关担1000两关银左右,而“金双鹿”丝每关担售价高达1400多两。“金双鹿”与上海信昌丝厂的“厂图”、瑞纶丝厂的“铁锚”以及苏州苏经丝厂“丰人”一道,并称为中国生丝的四大名牌。永泰丝厂自然也是销路畅旺,迅速扭亏为盈。
  而在永泰丝厂的带动下,无锡众多丝厂都注重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高,相继涌现出乾牲“三舞女”、振艺“金双鹰”、源康“弥佛”、裕昌“金鱼”等一批优质品牌。继永泰丝厂在1921年纽约万国博览会荣获金奖之后,至1926年,美国再度在费城举办国际博览会,无锡有乾牲、泰孚、镇纶等11家丝厂的产品获得甲等大奖。

前洲大队办的金工车间  (资料图)

·遗迹寻访

  执着坚守升华工匠精神

  表面上,工匠精神是工匠们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对精品的执着坚持;但当工匠精神落实在企业家层面,亦通过创新、敬业、执着的企业家精神得以升华。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无锡便涌现出大批有胆有识、有工匠精神的从农村走出的企业家。他们冲破思想禁锢和体制束缚,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体现无锡特色的改革发展之路,形成了闻名遐迩的“苏南模式”,凭着这份创新、这份敬业、这份执着,再次奠定了无锡经济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更留下了属于本民族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早在20世纪50年代,原无锡县东亭乡春雷村就聚集了一批造船业的能工巧匠,成立了一家集体性质的企业。此后不久,该村周边地区相继出现了一批集体企业,东亭乡因此而成为远近闻名的“工业乡”,成为中国经济“苏南模式”的始源。
  今天,中国乡镇企业博物馆,就坐落在锡山区东亭春雷造船厂的原址上。博物馆占地面积约3.5公顷、总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主展区由博物馆室内展示场馆、春雷造船厂旧址两部分组成,通过大量的实物、图片和文字记录,集中展示了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历史、成功经验和辉煌成就。而在博物馆外船码头春雷造船厂旧址半敞车间内展示的,正是半个多世纪前造船厂留下的一条旧船。
  从博物馆讲解员口中,记者听到的是这样一个又一个执着的、坚守的创业故事。踏尽千山万水,刚刚起步发展的时候,乡镇企业的发展是不被国家所允许、不被人们所认同的。一些乡镇企业家必须走南闯北,自己去寻找资源,开拓市场。他们最南到海南,最北到蒙古。由于当时火车少,乘客又多,大部分时间都只能买到一张站票,一站就是几十个小时,晚上睡觉也只能在车厢间卷卷铺盖。说尽千言万语,一家乡镇企业在成立之初,由于缺少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于是他们拿着图纸找到了西安的一家设备厂,请求他们为其生产一批设备,由于技术要求高再加上数量又不多,遭到了拒绝,于是他们就天天守在办公室里,最终打动了对方,签下合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吃尽千辛万苦,当时的煤是国家严控物资,没有煤的一些乡镇企业就要面临关门的危机,没有办法,他们只有偷偷摸摸出去找煤。为了和煤矿单位建立良好的关系,他们用铁路上换下来的旧枕木做成家具送给他们,用诚意打动了对方,签订了长期的业务关系。历尽千难万险,当时一位乡镇企业家,由于厂里原材料供应不上,工厂面临停产,于是他骑着车到几十里以外的一家供货单位谈生意。不幸的是在路上发生了车祸,当他醒来的时候满身是血,腿也受伤了,但是他顾不上去医院,忍着剧痛,直奔向供货单位。对方被他的这种精神感动了,优先满足了他的要求。

中国乡镇企业博物馆内的船坞

·现实映照

“工匠精神”闯市场

  俗话说“上阵父子兵”,无锡市锡山三建实业有限公司便是一家十分典型的父子创业的传统企业。
  在这个愈发被经济利益驱动的快节奏时代,“父子兵”钱云皋和钱新华共同执掌的建筑企业,20年来却始终近乎“固执”地坚守着那份渐被人遗忘的“工匠精神”。然而,正是这份流淌在两代人血液中的“固执”,让这家资产不足百万的企业,在短短20年中,快速成长为一家集房地产开发、建筑施工、机电安装、装饰装潢设计与施工、市政工程、园艺绿化、建筑制品等为一体的国家房屋建筑施工总承包壹级企业

  “干的比说得好”
  锡山三建的前身是“张泾建筑公司”。1994年底公司成立之初,公司董事长钱云皋就以“做一个有信用的工匠、建一个有信誉的公司和有贡献的法人企业”为信念,开始之后长达数十年的艰辛创业路。
  “传统的建筑业某种意义上也是服务业。只有为业主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才能赢得对方的信赖与尊重。”19岁那年,钱云皋进入了张泾建筑站成为一名泥瓦工学徒,正是匠人出身的背景,使得钱云皋在之后几十年的创业路上,始终执着着最初的那份“工匠精神”。在他看来,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同时,也是对信任自己的那些客户的一份最好“交代”。
  “扎实、严谨”即是钱云皋对自己的评价,亦是为企业发展定下的基调。在整个社会愈发心浮气躁,企业追求“短、平、快”带来的即时利益,从而忽略产品品质灵魂的大环境下,钱云皋和他的锡山三建却主动放慢节奏,踏踏实实做好产品,做好服务,通过良好的形象和口碑在创造多方共赢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客户的信任。
  最终,这种“慢上一拍”的理念,不仅为锡山三建赢得了一面又一面“干的比说得好”的客户锦旗,更使得这家创立之初资产不足百万的乡镇企业,成长为一体两翼多元经营、配套发展的国家房屋建筑施工总承包壹级企业。20年间,锡山三建的综合产值增长了40倍;注册资本增长了33倍;净资产增长了52倍;上缴税金增长了37倍;员工人均收入增长了10倍;技术和经营管理队伍增长了15倍。

  “海归”激发创新因子
  如果说“创一代”用严谨的“工匠精神”为企业打下了坚实的根基,那么留洋归来的“创二代”钱新华,则通过更为国际化的视野,彻底激发了这家传统建筑企业的创新因子。
  大学毕业后,钱新华并没有急于进入自家的公司过起悠闲的办公室生活,而是主动跑到基层最前线,将自己留学几年来的收获进行一番“实战演练”。两年时间里,钱新华做过采购、跑过销售,积累了充分的实践经验后,他正式进入公司下属的速捷脚手架公司,做起了管理工作。
  事实上,在钱新华接手脚手架业务之初,这家子公司仅是锡山三建下属最小的一家公司,摆在钱新华面前的是市场饱和、销售渠道单一等一大堆令人头疼的问题。然而,“喝过洋墨水”的钱新华很快跳出了脚手架常年局限于建筑工程领域的固定思路,通过敏锐的洞察力及市场分析,转而进军文化演艺市场。“当时无锡,诸如同一首歌、中华情这样的大型文艺演出以及各种旅游节非常频繁,是一个巨大的潜力市场。”经过几次颇为成功的本地合作,钱新华又迅速将业务拓展到了一些全国性的大型赛事和展会项目。之后2008年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都出现了锡山三建的身影。
  在拓展渠道的同时,钱新华还加速对产品技术的创新升级。由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速捷架”系列产品,与传统脚手架相比,具有安全性能高、搭拆方便、节约用工等特点,不仅大大降低了施工成本,更一举填补了国内空白。值得一提的是,凭借着这一创新技术,公司还成为了国标、省标的主编单位,产品先后出现在南京青奥、港珠澳大桥、京沪高铁以及无锡、南京、宁波地铁等多个重大工程项目上。
  眼下,钱新华执掌的“速捷架”公司年销售总额突破亿元,其中外贸销售占比超过七成,产品远销至北美、南美、欧洲、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眼下脚手架业务一跃成为锡山三建最大的主业。

前洲船厂新船下水  (资料图)

·专家点评

    工匠精神应随时代发展

  地方文史专家汤可可认为,如今谈论工匠精神,其实并不是要重新造就一批传统意义上的能工巧匠。事实上,工匠精神本身是中世纪的产物,现在重提,应当是将工匠身上展现出来的一份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进行传承和弘扬,这才是当代所需要的精神。
  在汤可可看来,在无锡百年工商业基因中,锡商的创新精神是值得肯定的,其中不乏一大批不断追求先进技术应用、不断创新企业管理理念的优秀企业家的鲜活样本。在当代,弘扬工匠精神的关键同样也要落在企业家层面。对于新一代锡商企业家来说,应当秉承工匠精神的本质,把工匠精神融合、运用到现代企业的发展当中,而不能停留在技艺提升的字面理解。
  同时,汤可可还特别指出,现如今还要将工匠精神和日新月异的现代制造业相结合,和科技发展及创新相结合,在时代背景下,实现工匠精神的延展和升华。

曲直 / 摄影、报道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