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红色记忆 >> 纪念抗战胜利 >> 热评·档案 >> 热点评论

【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真面目】如此“虚无主义”不可取

时间:2015-09-09 14:40      浏览次数:       来源: 求是网       字号:[ ]

作者:秋思

    近日,北大原副校长梁柱先生遭到了一场来自网络的“无妄之灾”。他在数月前发表的文章《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历史清醒》,其标题被篡改成与原文大相径庭的“盲目追求真相不讲立场就是历史虚无主义!”,新浪微博某账号遂以此为标题发出微博,一时间许多微博大V争相转发,并对梁先生进行了网络围剿和人身攻击。当人们核对了梁先生的原文后,便惊愕地发现,梁先生不仅没有说过“盲目追求真相不讲立场就是历史虚无主义”这样荒诞不经的话,恰恰相反,梁先生旗帜鲜明地主张,“只有忠于事实才能尊重真理”。

    真相已经大白,但是事情并未结束。

    如果将梁先生的堂堂原文与网络大V的恶意篡改两相对照,不难发现,这种行为已经超出了“移花接木”、“断章取义”的伎俩,而是直接地“无中生有”,以“莫须有”之辞加诸梁先生身上,突破了网络空间应有的言论底线,不禁令人感到愕然。这种恶意篡改标题、扭曲原文意旨的方式不正是一种网络言论上的“虚无主义”表现吗?在原本可以理性对话的历史虚无主义讨论中竟然出现了这样一种“网络虚无主义”,原来“虚无主义”不仅在历史领域中存在,同样也栖身于网络空间之中,这不禁引人深思。

    网络大V以“盲目追求真相不讲立场”的名义围剿梁先生的时候,说明网络大V自认为自己所秉持的原则正是“事实高于立场”。遗憾的是,他们的行为却对“事实高于立场”构成了深刻的反讽。之所以用明显违背事实的方式对梁先生的原文进行涂抹,正是出于他们对历史虚无主义讨论深恶痛绝的态度和立场。屁股决定脑袋,立场裁剪事实,这哪里还有半点“事实高于立场”的求实之风呢?

    有的网络大V在没有进行核实的情况下盲目地转载了错误信息,并在转发过程中加了评论,说“令人想起了梁效”。众所周知,“梁效”是文革时期煊赫一时的写作组,大搞“影射史学”。这样的评论以含沙射影的方式试图把梁先生归为“梁效”一流,误导公众错误地认为梁柱先生是文革余孽。然而,这种无中生有、指鹿为马,继而推而广之、围而攻之的做法,不正是文革时期司空见惯的“大字报”、“大批判”的网络翻版吗?这种把别人言论加以歪曲和篡改的做法,不正是文革中“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再现吗?这种含沙射影地把梁先生归为梁效遗风、文革余孽的做法,不正是文革中屡见不鲜的“扣帽子、打棍子”做法吗?有些网络大V一看见历史虚无主义批判,就在生理上联想到了文革,占据“文革反思”的制高点规避历史虚无主义的指责。殊不知,他们的网络虚无主义做法说明了,尚未肃清文革遗毒的人并非是他们所攻击的人,而恰恰是他们自己。

    有些网络大V总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动辄以居高临下的姿态逼问对方“为什么不道歉”、“为什么不反思”。可遗憾的是,他们在此次网络事件中没能做到“反求诸己”。当真相浮出水面,只有作为消息来源的账号发了一条致歉微博,而那些群情激奋转发微博的网络大V们没有了当时的义愤填膺,对于自己的传播失当都采取了视而不见、默不做声的态度,没有道歉,遑论反思。梁先生说“篡改我的标题已经不是一次了”,看来梁先生并不缺这样一个道歉,而对于见惯了网络大V言论失当的网络公众而言,被误导的网民也不缺这样一个道歉。事实上,大家所需要的,无非是这些网络大V们对于网络虚无主义的反思和言论自律,而这正是健康的网络生态所亟需的。网络大V们运用自身巨大的影响力和公信力而在网络空间上“鼓风行雨”,这本无可厚非。然而,他们在享受这种“呼风唤雨”的同时,难道不应该也要为他们的“招风惹雨”的失误进行反思吗?毕竟,责任与能力成正比,义务与权利相一致。对于自身的网络虚无主义做一些反思,多一些自律,这并不丢人。恰恰相反,这种反思正是网络大V们对自身公信力的尊重、对网络空间的尊重、对言论自由的尊重。

    还有些网络大V站在受压迫的弱势群体位置上,总是把人们对他们言论的批评视为一种妖魔化和污名化,以此博取网民和公众对他们的同情。在这次网络事件中,究竟是谁对梁先生泼脏水?又是谁对梁先生加以妖魔化和污名化的炒作呢?事实上,不是别人对这些公知和大V进行妖魔化和污名化,而恰恰是他们自己的不当言行才致使公众对他们的质疑。或许,他们在内心深处将“历史虚无主义”视为对他们的“污名”。其实,要想摆脱这种污名,最好的方式莫过于理性对话和严肃讨论,将公众所关心的历史问题摆到桌面上,拿出事实来,以严谨规范的方式进行公开讨论,而不是用网络虚无主义的做法进行回击。网络虚无主义的做法并不能帮助那些公知们摘掉“历史虚无主义”的帽子,反而暴露了他们的心虚和胆怯,毕竟真理是愈辩愈明的,而不是越描越黑的。

    对于这场由“历史虚无主义”讨论中引发出来的“网络虚无主义”现象,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和思考。在讨论历史虚无主义之前,如果不反思“网络虚无主义”,甚至以网络虚无主义的做法进行历史虚无主义的讨论,那么这不仅是对历史虚无主义讨论的学术品质的严重败坏,也是对当前网络生态的严重破坏,因为虚拟的网络空间并不是网络虚无主义的“最后避难所”。如果参与历史虚无主义讨论的人们借助于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和匿名性,随意发表不负责任的观点和看法,甚至歪曲和攻击对方,那么对于历史问题的讨论终究是情绪和偏见的产物,而非理性和事实的推论。所以,无论是对历史问题,还是在网络空间中,参与讨论的各方都应当秉持“修辞立其诚”的态度,多一些正大光明,少一些巧言令色。

    对于历史虚无主义讨论而言,对网络虚无主义的反思是必要的前提。与其他意识形态争论不同,历史虚无主义的讨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虽然有意识形态的种种因素介入其中,但是这场讨论的对象毕竟是严肃的历史问题,而历史问题则必须以事实为依据,而非以意识形态为准绳。只有审慎地对历史事实进行梳理,才能建立起正确的史观,才能消除历史虚无主义的消极影响。同样,只有掌握了学术讨论上的客观性,才能掌握在舆论上的主动权。所以,学术的归学术,舆论的归舆论,舆论场域的一时胜负并不能宣判历史问题的是非曲直,更不能代替对历史问题的学术讨论。在某种意义上,正是网络虚无主义的推波助澜,才助长了历史虚无主义的盛行。

    众生喧哗终将退却,而历史的真相还在那里,不增也不减。网络风波终将平息,而历史的真理也在那里,不偏也不移。正是历史赋予了人们面对网络虚无主义的底气和信心,因为虚无终究只是虚无而已。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