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历史地情 >> 无锡人文 >> 无锡方物

春申君黄歇在无锡的遗迹

时间:2015-01-16 15:33      浏览次数:       来源: 无锡日报       字号:[ ]

 

s_457147_230253.jpg

春申君祠

 

  春申君黄歇(前314-前238年),楚国江夏人,名叫歇,姓黄。与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齐国孟尝君田文并称为“战国四公子。”其知识渊博,明智忠信,宽厚爱人,辅佐治国而闻名。春申君曾任楚相,辅助两代楚王,广招天下贤能,拥有门客三千,对维护当时楚国和天下局势发挥了重要影响,不仅对楚国后期贡献很大,而且对战国时期中国历史的影响也非常大。黄歇封吴十年中,驻守无锡的时间较长,相传他的行辕设在城中公园大河池(原名白水荡,当年水面宽大,相当现存的三倍。)北边。驻军古华山(今惠山),无锡舜柯山麓的黄城,传为黄歇所筑之城。因该城地近范蠡所筑的斗城,俗称“黄斗城”。黄歇的军队驻扎在黄斗城东,即古华山脚下的黄公涧,黄歇在此放马饮水而得名。黄公涧蜿蜒于惠山头茅峰东坡之“白石坞”内的天然石涧,为纪念春申君故名春申涧。无锡民间有梅雨季节“到黄公涧游大水”的风俗,黄公涧每逢梅雨季节或大雨过后,黄公涧水流从半山直流而下飞溅,顿成奇观。成为无锡人雨季“游大水”的好去处。明末无锡学者王永积曾有生动的描写:“每当山雨欲来或秋水时注,急流湍飞,自峻岭争道而下。愚公谷前至山门,顷刻平地,水深四、五尺,游人急呼渡,蹑履褰裳,踏乱流而上,愈上愈奇,水如奔马,声如轰雷,人如飞,山如星海,楼台烟树,如生洪涛中。”所以大雨过后,无锡人都会成群结队到黄公涧,只见这里漫山遍野、苍松挺立,一条山涧从半空争道而下,春申涧的涧水,泻入“映山湖”。如此美景,只有身临其境方能得之。1956年,于涧畔建三角亭,成为雨后观赏山洪瀑布最佳处,1983年被列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
  黄歇驻守无锡期间,为无锡人民做了大量的好事,他重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充分利用无锡有三江五湖之利,带领老百姓治理芙蓉湖。
  黄歇在治理芙蓉湖时,对位于北塘古运河的起点,吴桥附近,面积220平方米,四面环水,原为古芙蓉河一圆形土墩,旧名小金山,也进行疏浚治理,故得名黄埠墩。黄埠墩所处的位置十分险要,北为双河口,南为江尖渚,分两股水道流出。而惠泉山水经惠山浜自西而来,东面又有小三里河流入,水流湍急,使人有洪水来,不沉没,水枯时,不见底之感,正因为如此,唐代建有两层飞檐的寺院小阁,自然形成著名胜迹。
  春申君还开凿无锡塘,以双河尖分水将南塘水流入太湖。北塘古运河水朝东流向北渎港,朝西流入武进米市河,朝北由内塘通道,通往江阴申港、黄田港入长江汇东海。春申君疏浚芙蓉湖的同时,又开凿通向长江的河道,不仅消除了水患,又对农业排涝和灌溉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迄今成为南北交通要道的江阴申港、黄田港,均为当年黄歇所凿。黄歇还治水松江,疏道入海。现在上海的长江段被称为“黄浦江”、“申浦”、“歇浦”。上海人把黄浦江称为母亲河,将上海誉为“申”城。观古思今,两千四百多年前的春申君黄歇,给上海这座美丽的城市,留下了厚重的历史业绩和无法磨灭的功勋。上海申办世博会成功,开庆祝大会第一首开场歌曲即是《告慰春升君》。
  春申君离开无锡后,无锡人民为了纪念他,在他行辕所在地城中公园大河池建祠庙奉祀,其建筑宏伟,规模较大,称为“春申大王庙”,庙址所在地被人称为“大王庙弄”,直至上世纪末城市改造时,这座在盛巷中段的“春申大王庙”才消失。因庙宇房屋较多,部分房屋便作白水荡小学校舍,原宽敞的大殿成为该校的大礼堂。这一遗迹后来城中公园扩建时也被拆除。
  春申君在楚时当了令尹25年,封吴10年,功绩卓著。在江南一带的文献中都有记载,也被我们无锡人民深深怀念着,现今还保留着黄埠墩、黄公涧、黄天荡。还有钱桥西村的黄斗城,江阴的黄田港、申港,这些遗迹就是对他最好的怀念。
 

(许文龙 高辉均)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