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旅游十八景】鼋渚春涛
时间:2013-03-05 16:16 浏览次数: 来源: 无锡市档案史志馆 字号:[ 大 中 小 ]
鼋渚春涛是鼋头渚景点的精华。这里水抱山环,层次丰富,平山远水,组合紧凑。1917年,邑绅杨翰西于此购得濒临太湖的山地60亩,其范围包括伸入太湖的“鼋头”山渚,翌年始筑“横云山庄”;后又围堤拦湖建“长春桥”,形成了今日“鼋渚春涛”景点的主体。该景点以人工美来提炼天然美,于苍茫中出典雅,使用生动的建筑语汇勾勒出无锡太湖北半圈圜最佳一角秀美而又丰富的轮廓线。加之观景点的位置经营得当,时间节奏掌握恰到好处,使人游无倦意。因此游览该景点就像读一篇虎头、猪肚、豹尾的绝妙文章,回味无穷。 该景点以仿古式的“太湖佳绝处”门楼为前导,门后是饰有“凤穿牡丹”图案的照壁,壁后是临水而构的“涵万轩”,悬乾隆御“湖山罨画”匾,系原园主于1934年在北京天安门外购得,钩摹重制后悬于此。由此向东,依山面湖的建筑有云逗楼、在山亭、涧阿小筑、松下清斋,以及花神庙等,总名“小函谷”。 在濒临太湖的西南山脚,始自“问津·利涉”景门,经曲拱如虹的长春桥,至“具区胜境”牌楼的樱花桥堤,沿堤种植大山樱,每年3月底、4月上旬,嫣红粉白的樱花,先叶开放,烂漫如云;如沾着毛毛雨,更显得晶莹妖艳,恍若仙境。樱堤内侧有“绛雪轩”,龙脊凤檐,典雅耐看,于落英缤纷时尤妙。其前为“藕花深处”,典出李清照“兴尽晚归舟,深入藕花深入”词意。景名匾悬于荷塘桥头的方亭檐口。亭北是“清芬屿”,四面环水,上有五开间宫殿式建筑“诵芬堂”,建筑优美,布置精当。堂前水中立一湖石,亭亭玉立,姿态凝伫。对岸为“净香水榭”,周围植牡丹,名“牡丹坞”。登上建有灯塔的山渚岩石,三万六千顷浩淼烟波奔趋而来,胸襟为之开阔,精神为此提升。
鼋头渚上的灯塔,临湖危立,初建于1920年,1982年翻修,加重檐琉璃顶,金山石贴面,高度从原来的12.6米增加为13.1米。由此向东,随山势错落布置涵虚亭、“鼋头渚春涛刻石”、霞绮亭、阆风亭、飞云阁等,游人可以从不同角度领略太湖之美。其下为“横云”石壁,“千金能买太湖石,难买断崖此千尺”是其生动写照。这里有地质景观“海蚀平台”,并有二处摩石刻为人称道。一为“明高宗宪公濯足处”,以追念明末东林党首高攀龙(“宗宪”是崇祯帝追封给高的谥号)当年在此濯足的逸事,其出典为高攀龙本人的诗:“马鞍山上振衣,鼋头渚下濯足;一任闲来闲往,笑看世人局促。”另一为无锡县令廖伦在光绪辛卯(1891年)正月初八所题“包孕吴越”,该题刻把江浙两省数千万太湖儿女对母亲湖的情思凝固在这里,又把几千年来的历史风云在这里积淀,发人深思,留下隽永回味。 雄踞山坡,位处最佳观景位置的“澄澜堂”,是浏览鼋渚春涛景点的又一高潮。该堂建于1931年,仿北式殿堂,面阔五间,四周游廊,规制宏大,气宇轩昂。尝中有清末江苏巡抚陈夔龙所题的楹联:“山横马迹,渚峙鼋头,尽纳湖光开绿野;雨卷珠帘,云飞画栋,此间风景胜洪都。”高度概括了眼前的胜境。堂之下,有鼋头渚的吉祥物——青铜雕塑的“震泽神鼋”,是上海青铜文化复兴公司于1985年献给首届“太湖之春”艺术节的礼物。
堂边有山路通往建在号称“巨鼋之脊“的南犊山山巅的“光明亭。”此亭建于1954年,刘伯承元帅于1957年7月1日题额。 自澄澜堂前行,经飞云阁、秋叶涧,骑路筑有方形的“憩亭”。亭壁嵌明代著名书画家王问(仲山)作于1548年,书于1567年的《湖山歌》碑,歌词深沉,意韵隽永,笔力苍劲。该碑原在王问的隐所“湖山草堂”,1980年移于此。此过茶楼“戊辰亭”,广福寺就如深山古刹,隐现于丛林间。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关闭窗口